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 打特色牌成制胜法宝
在生机盎然的春天,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热潮犹如蓄势待发的洪流。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从深圳市龙华新区银星产业园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的落地,到沧州高新区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的开工建设,再到重庆两江新区川崎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机器人制造基地的启动建设,仿佛一个个精彩的音符,串联起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乐章。
在这股浪潮中,各地方如同经验丰富的航海家,纷纷摩拳擦掌,筹建和规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从最北端的黑龙江到南端的广东,机器人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国际工业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惊人的3.5万台,占全球销量的比重达17.5%,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蛋糕,各地的热情似乎不亚于任何一家企业。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家,更多的园区还在筹备中。每一座产业园区的建设都承载着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梦想。在这一片繁荣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是: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无法满足。各地方和企业必须注重特色定位、基础研发,避免盲目扩张和低端竞争。
作为机器人孕育地的机器人产业园更应该保持冷静。正如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所言,我们需要引导产业资本转向机器人关键器件的开发上。机器人的关键器件如控制器系统、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占据了机器人成本的绝大部分,这是我们的产业弱项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精确把握市场定位做好细分市场。各地的产业园区需要打出特色牌,避免盲目跟风。
在重庆市两江新区开工的四大机器人项目、厦门的海沧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成立等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地方和企业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的决心和行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机器人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技术挑战。因此产业园区在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注重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实践在这个领域涌现出来共同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新松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领军者,现已成为首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并占据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在哈尔滨,借助哈南工业新城规划建设的3平方公里机器人产业园区,众多令人惊叹的机器人产品如送餐机器人和炒菜机器人即将实现量产。而在沈抚新城机器人产业基地,更是将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核心定位。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动,京津冀地区已崛起为特色机器人产业基地。天津市大力支持各类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包括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等,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产业规模将达到惊人的200亿元。唐山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同样引人注目,其焊接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成为该地区的特色产业。
长三角地区则以其强大的制造业背景为依托,打造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而浦东和宝山则有望成为最重要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至2015年,上海将专注于机器人产业化和示范应用两个环节,目标规模达到200亿元。昆山的机器人产业也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到2015年将形成年产值的工业机器人家族。
如今,“机器换人”的趋势已经日益显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中国正迎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从富士康的百万台机器人计划到东莞首座“无人工厂”的建成,无不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用工成本的上升,制造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同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在推动着大规模的“机器换人”。
东莞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市每年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来资助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并至今有效申报了约500项“机器换人”的项目。天津市也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计划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也提出了三年机器换人计划,强调机器人在高危岗位的应用,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至于社会上关于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可能导致就业矛盾的担忧,新松机器人的总裁曲道奎明确表示:“从长远来看,‘机器换人’是一种趋势。”因为许多行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些工作是人类无法完成的。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效缓解这些问题,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