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中国制造2025》以全新的视角和高度,明确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计划。在这一宏伟蓝图中,“机器人”产业被置于突出的位置,特别是作为“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的重要补充。该计划强调了机器人产业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汽车、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工业应用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应用需求。为此,我们必须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进程,突破技术瓶颈,扩大市场应用范围。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两大发展方向:一是推动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与应用,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二是突破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
一、需求导向下的创新能力提升与市场扩张
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两类机器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工业机器人的巨大市场潜力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相较于其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市场潜力巨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未来,我们需要提高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机器人的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发展,降低使用成本,提升集成应用水平,以应对市场的需求。
2. 服务机器人:需求导向下的有重点发展
服务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智能化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服务机器人可以从事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等多种工作,还可以应用于医疗、养老、康复等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加剧,服务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旺盛。我们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有重点地发展服务机器人产业,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二、国际视角下的机器人产业发展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和韩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的重要市场。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机器人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市场应用,以应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日新月异,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3年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已达到惊人的2.1万台,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更是突破400万台,市场价值分别高达35.7亿美元和17亿美元。增长率同样令人瞩目,分别同比上升了4%和28%。预测未来几年,这一市场将迎来更为迅猛的发展。
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的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一个至少价值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尽管残障辅助机器人的起步相对较慢,但其未来二十年的增长潜力同样巨大。
在国际上,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呈现出五国争霸的局面,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韩国。相较之下,我国的服务机器人发展虽起步晚于工业机器人,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往往与特定需求市场紧密相连,本土企业更易于结合本土环境和文化进行研发,从而获取有利的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与此由于外国服务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多数机器人公司成立时间较短,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专业服务机器人有望在医疗、危险特殊环境巡检探查等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护理和康复需求的增长以及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个人/家用机器人在未来具有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机器人领域,“智能制造”的时代已经来临。机器人融合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已成为智能制造的代表产品。它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指标。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机器人的发展,科技部门和机械制造业部门联手推动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尽管经历了长期的停滞,但自2010年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已逐步复苏,并向全产业链发展迈进。技术瓶颈的突破和产业化能力的提升,预示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