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驾驭者不是多了 而是不够厉害

机器人技术 2025-01-19 17:07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在宽敞空旷的厂房内,流水线操作台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这里,人工的踪迹难寻,取而代之的是一台精准的搬运机器人。它的“眼力”非凡,遇到任何障碍物都能迅速作出反应,停止行动并找到新的路径。

在现代化的生产型企业,如厂,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常态。工业机器人的崛起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消费市场。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速超过20%,今年1至7月,新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经达到7.16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0%。

我们该如何拥抱这个机器人时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决赛现场,182名选手齐聚安徽芜湖,争夺“最厉害的工业机器人驾驭者”的称号。紧张刺激的比赛场外也在进行着一场关于未来技能人才的讨论。

在名为“2017技能人才与中国创造”的高峰论坛上,部门的代表、行业专家、企业领袖等共同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机器人时代对工人的新要求。论坛上的共识是:“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工人的淘汰,相反,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正在上升。据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等三部委的预测,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扩大至450万。

未来的工业机器人会是怎样的呢?它们将更智能、更协作、更模块化。现有的机器人还难以与人类无缝合作,但未来的趋势是“人机协作”,即机器人和人类共同工作,共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工人能否适应这一变革呢?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机器人研究所的李瑞峰给出了答案。他发现,尽管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技术上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工人的技能和素质也需要相应的提升。在本次大赛中,尽管选手们的综合素质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部分选手在机械装配和电气接线方面的技能还需加强,甚至有一部分选手看不懂电气原理图。

工业机器人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机器人才华横溢的技术开发者,更需要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来驾驭这些机器人。你是否准备好迎接这个挑战了呢?你的能力与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匹配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问题与机遇并存,技能提升正当其时

李瑞峰指出:“当前的问题反映出,机器人‘驾驭者’的技能仍有待提高。”的确,我们站在一个需要自我革新的临界点。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似乎有些脱节。魏尊在高峰论坛上强调:“日本已经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机器人革命’战略,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市场规模的倍增,并推动工厂机器人的全天候运作。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将逐渐消失。”

那么,如何在旧动能逐渐消退、新动能尚未成型之际,实现动能的平稳转换呢?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国制造2025”已经将智能制造作为核心攻坚方向,借鉴欧美的新策略,借助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机器人技术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之巅。

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就业格局。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到一人操作机器人完成整条生产线的任务,“机器换人”时代要求传统产业工人提升自身技能。当前产业工人的培养环境存在缺陷:职业院校实操能力弱,缺乏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传统学徒制则理论知识不全,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建议加强大学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与新型产业工人成长的对接,打造复合型标准化人才。

我国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包括:直接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的专业较少,师资短缺且专业能力亟待增强,实训教学标准和设备也严重不足。库卡机器人中国区教育行业经理孙晶指出,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型产业的需求。她强调,职业院校必须紧跟产业步伐,优化专业结构,实现培养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副总经理刁秀珍则指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旨在替代简单重复的人力劳动,但如果操作手仅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则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机器人操作手,而是懂机器自动化的人才。一名优秀的工业机器人操作手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操作、工作原理、装配、维护和保养,以及创新思维。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