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热 但仍需协作机器人来扛旗
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之前,产业界更需要协作机器人扛起先锋大旗。尽管人形机器人的类人形态更酷、更具想象力,但机械结构明显的协作机器人却给人以安心的感觉。
最近,备受瞩目的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上海盛大开幕。其中的机器人展区无疑成为此次博览会的亮点之一,为此,工博会还专门设立了人形机器人专区。
在工博会上,《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到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工业机器人的领域中,节卡机器人公司全球首发了40KG大负载工业协作机器人JAKA MAX40,这一创新产品还荣获了今年的CIIF机器人奖。
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人形机器人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成为了投资的重点领域。在工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协作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布局。例如节卡机器人,他们首次对外展示了人形机器人JAKA K-1。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协作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核心零部件、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的先天性优势。他们还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多的数据资源。
就在9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人形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筹建方案。该方案旨在促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合作交流。
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协作机器人产业链。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在工人旁边安全地工作。按照结构形态划分,协作机器人可分为单臂和双臂两类,其中单臂机器人应用更为广泛。而从关节轴数来看,六轴是目前市场上协作机器人的主流形态,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
节卡机器人发布的《2024年全球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详细记录了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萌芽阶段到技术突破阶段,再到快速增长阶段,直至现在的成熟与智能化发展阶段,协作机器人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成本的下降和AI技术的融入,协作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并开始在医疗、服务业等非工业领域得到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协作机器人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并已形成完整的协作机器人产业链。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到中游的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与应用,中国已经具备了全产业的自主生产与配套能力。例如,节卡机器人、遨博机器人等国内企业已经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高自主化率。
人形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未来无可限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它们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率。根据最新发布的《白皮书》,2023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中国本土企业占据主导地位。TOP5企业——节卡、遨博、艾利特、大族和UR,共同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金属制品、电子、食品饮料、半导体以及锂电池等行业。这一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趋势紧密相连,协作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特别是在车灯、电控盒、中控屏等部件的检测环节。
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态势也异常火热。大模型领域已经涌现出多家独角兽企业,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行业虽然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企业纷纷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尤为明显。
傅利叶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曾表示,人形机器人业态与过去五年相比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球范围内已有上百家公司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中航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是AI技术在物理世界的优质载体,随着通用大模型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已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产业正进入商业化落地的初级阶段。
节卡机器人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其新推出的人形机器人JAKA K-1采用拟人型构造,具备大脑、小脑、双臂、双足、力觉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等先进组件。该机器人的单臂可以提起3至5公斤的重物,其双支撑结构确保机器人在工作中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节卡机器人的研发总监和CTO分别介绍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双臂系统的技术特点,以及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和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应用前景。
白皮书强调,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都注重人机协作,二者在技术基础上具有共通性。尽管两者在部分应用领域有所重叠,但它们并没有直接的替代关系,而是更多地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优势。协作机器人在精准、稳定的工业任务中表现出色,而人形机器人则更擅长应对复杂的互动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两者都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