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 危机是威胁也是机遇

机器人技术 2025-01-19 15:04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传统制造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深度解读、有效应对、明智决策并精准部署“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实现从先进制造到高端制造,再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呢?

制造业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各国纷纷提出工业发展战略,德国有“工业4.0”,美国有“工业互联网”。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把握智能制造的时代机遇,直面挑战与困境,尤为关键。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引擎高速运转,制造业创造了我国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贡献了出口总额的90%。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奋斗目标,即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工业企业需乘势而上,率先智能化转型。

解读智能制造,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富士康的迁徙现象给我们带来了挑战的思考。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我国面临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应对。在配套环境上,我们可以寻求物流运输等成本的优化。例如,广达电脑选择在重庆建设新工厂,正是看重了当地物流运输的优势。

微笑曲线的变化揭示了机遇的存在。在微笑曲线中,生产制造环节处于低利润区。但“工业4.0”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创造和分享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客户及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到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德国在工业4.0中的网络协同模式设计,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保持生产的竞争力。

我国传统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解读智能制造的内涵,积极应对挑战与困境。在决策和部署时,要关注物流配套环境建设,加强技术研发和服务业发展,逐步实现从先进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新的价值创造和分享模式,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这是我国制造业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制造业的深刻变革中,企业不再自上而下地掌控生产流程,而是通过网络紧密连接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服务中。这种协同制造的新模式,使得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确保了最终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灵活性,无疑预示着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昭示着全球制造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

在“微笑曲线”分工模式下,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流程管理获取竞争优势。但在“工业4.0”时代,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客户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带来的是客户的个性化产品和定制服务,以及企业的持续盈利。

以Apple的iPhone手机为例,虽然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在美国完成,但大部分零部件并非由Apple公司生产。全球各地的优秀零部件供应商共同为iPhone的组装贡献力量。iPhone既非“中国制造”,也不是“美国制造”,而是全球协作的结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随着网络协同制造的飞速发展,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环节将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如何应对?危机既是威胁也是机遇。我国制造业需要加快结构升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与全球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在信息化程度、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我们需要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动力,打造智能工厂,形成新的信息物理系统,从根本上改变制造模式。

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挖掘比较成本优势。以前我国制造业的崛起得益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的比较成本优势。但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改变这一格局。我们也看到了新的比较成本优势,例如自贸区、现代化物流体系和便捷的高铁等,这些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们还需要提升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在“工业4.0”时代,平台型企业、网络化组织、开放式创新等行为将更加普遍,这对我们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这些能力,我们才能在全球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深刻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进程。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动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制造业的由大到强。在“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迎来了数据制造、互联制造与智能制造的崭新篇章。在这一变革中,《中国制造2025》所构想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亟需引领者。这些引领者必须是跨界人才,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产业研究经历,还深度了解机床、自动化等工业领域的知识,同时掌握计算机软件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他们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驱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核心力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