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进博会手术机器人总动员上演 医院称任重道远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在各大跨国厂商的竞技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进博会的一大亮点。手术机器人的引入不仅深度改变了医疗技术领域的手术方式,更是在重塑整个医疗行为和服务模式。这一技术的崛起,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升临床医疗安全质量以及改善患者体验提供了新的抓手。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展示了三台覆盖脊柱、神经外科以及机器人辅助等多个领域的手术机器人,展现了其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全面布局。其中,脊柱智能导航机器人MAZOR X的本土化项目启动,以及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Stealth Autoguide的国内注册进程,标志着美敦力在满足骨科与神经外科领域多维需求,构建智能手术新标准方面的决心。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表示,手术机器人代表着未来手术精准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而中国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样的趋势。以Mazor X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为例,它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辐射,降低出血和住院时间,带来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
在关节机器人领域,史赛克的关节机器人Mako也因其卓越表现而备受瞩目。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也正在迅速发展,西门子医疗的途灵(Corindus)机器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这款机器人仍待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但其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表示,近五年来,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已超过30%,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正在引进并应用手术机器人。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手术机器人市场仍面临规模化不足、价格高、使用流程复杂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杨广中则强调了微型化、精准性能、智能化等方面的挑战仍然需要解决。随着技术的深入发展,例如神经介入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也在加速进行。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微型机器人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将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根据预测,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和外科手术机器人市场都将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市场,将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手术机器人将成为数字化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美敦力智能设备及神经外科事业部的高级业务总监林茂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在于安全与疗效。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而效率与微创化则决定着手术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和前景。至于经济效益,它无疑是手术机器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这些方面均达到优秀,手术机器人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
关于支付手段的创新,行业内部人士认为这对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尽管在智慧医院的构建中,手术机器人已显示出其重要性,但我国医保政策对手术机器人的态度仍显模糊。
去年九月,北京医保局做出创新决策,正式将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纳入定价的辅助操作,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一同纳入医保支付目录。这是骨科手术机器人首次被作为新兴医疗技术被纳入医保范畴,预示着积极的政策变化。这一决策有望为行业领军企业如天智航带来积极影响,推动其产品的市场推广,并提升骨科机器人手术的数量。天智航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骨科机器人技术支持,按照手术数量收取技术服务费的模式,减轻了医疗机构购买骨科机器人的资金压力,降低了设备入院门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临床应用仍需努力。目前,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成为行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公众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认知还有待提高,而手术机器人的产品标准和法规政策也亟待完善。”
一位医疗器械行业专家透露,手术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定位不准、机械臂损坏等发生率较高。专业医务人员对使用手术机器人的培训缺失也是制约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的难题。他提到:“对于简单的手术,使用机器人可能体现不出其优势;而对于复杂的手术,目前的机器人技术又难以胜任。”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业内人士仍对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机器人一定能够在复杂病症的治疗上展现出超越初级经验医生的能力,真正体现出其价值。与此资本对技术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去年,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融资频繁,众多新兴企业如术锐、长木谷等受到软银、红杉中国等知名资方的支持,市值不断增长,显示了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强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