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噱头还是必然 无人驾驶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机器人技术 2025-01-18 11:52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日前,富士康CEO郭台铭在富士康深圳总部与美国密西根州州长斯奈德会面时宣布,他们将携手研发下一代汽车智能技术,特别是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技术。作为全球汽车之都的密歇根州,拥有全球两大车联网测试场和广阔的测试道路区域,这为富士康建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无人驾驶成为当下汽车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争相开发相关技术。富士康作为全球3C代工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投身无人驾驶领域无疑为这一热门话题再添火热。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前景广阔,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众多车企而言,生产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或许不是难题,但在实际道路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形成与之匹配的运行环境是其中的一大挑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炜表示,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受外在环境约束较大,完全依靠该技术来解决人的出行问题并不科学。为无人驾驶汽车创造出良好的运行环境至关重要。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仍只停留在试验阶段,要实现商业化仍需时日。业内专家指出,无人驾驶汽车要在各种场景下完成驾驶任务并完全暴露于正常路况和罕见场景中才能实现商业化。公民的整体素质和配套设施也是推行无人驾驶的关键。周炜还提到,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的难题还包括法律、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挑战。

除了技术难题,无人驾驶汽车还面临着世俗之争。互联网分析师于斌曾指出,人们是否愿意在未来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个机器来决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理解障碍、网络安全问题以及责任归属问题也是推行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难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百度等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通过视频直播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百度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情景,为人们带来了对未来出行的美好憧憬。尽管距离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还有一段时间,但业界普遍认为,到2086年,无人驾驶汽车或许能够上路。■驶向未来的无人驾驶:一场高科技与法规的赛跑

就在大众的视线被高科技的无人驾驶所吸引时,一场意外的交通违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辆无人驾驶的车辆,在众人的注视下,未能遵守交通规则。北京迅速介入调查,使得这场高科技的演示瞬间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这不仅是一场高科技的展示,更是对现行法规的一次严峻挑战,反映出相关法规的缺失。

关于无人驾驶时代的来临,周炜持谨慎态度。他预测,就像美国交通部某位人士的预测,无人驾驶的全面普及可能需要40年的时间。周炜甚至持更悲观的观点,他认为要到2086年,即汽车工业发展200年之际,无人驾驶的运行环境才能真正形成。在那时,无人驾驶车辆可能仅在某个固定区域或特定功能上得以应用。

让我们回顾历史,1925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由来自美国陆军的电子工程师Francis P. Houdina通过无线电波控制车辆的部件制造而成。如今,“无人驾驶”已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人们热议的话题。虽然目前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且存在诸多挑战,但部分有远见的人士已经开始思考这场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出行变革。

周炜认为,“未来的路上通行若实现无人化、智能化后,我们对车辆的使用将回归本质。”也就是说,未来的车辆不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而是真正回归到出行的初心。就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汽车的定义,汽车的本质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一个铁壳子”。人们更关注的将是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而不是品牌或其他外在的炫耀。

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程惊雷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的汽车将回归到人类出行的本质需求上。智能化是关键,只有智能化才能使汽车公司从产品设计到提供人性化、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共享化是未来的趋势。如果未来的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那么个人的资产和时间就可以实现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两个月前,长安汽车副总裁袁明学在2017全球汽车论坛上表示,新时代下的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它是人类灵魂的体现和情感的延伸。但同时他也指出,与以前的马相比,汽车缺乏情感交流的能力。在周炜看来,共享单车的出现预示着未来车辆的用车单位将不再以个人为核心。汽车制造商将按照出行服务公司的需求来生产车辆,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个人的定制需求。未来的产品方向、内容以及需求都将以大众出行服务为中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法规的完善,无人驾驶时代终将到来。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为我们带来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