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不适应 机器换人难以想换就换

机器人技术 2025-01-16 12:04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欧秉承,这位台湾籍企业家的生涯在2015年伊始迎来了一股新风。刚开年,他的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便收到了一份价值500万元的生产线系统集成改造订单,这份订单来自重庆一家大型电脑制造商。对于欧秉承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订单,更是对他多年来深耕机器人领域的肯定。

为了完成这份生产线系统集成改造合同,制造商还与他签订了一份机器人采购合同。这份采购合同的生效却与生产线改造的成败紧密相连——如果生产线改造不能如期完成,机器人采购合同将会中止。但若是改造成功,这家大型电脑制造厂商还将把余下的生产线和供应链企业的“机器换人”计划全权交给他。欧秉承深知这意味着,如果不扩大规模,眼前的订单就能让他忙碌两年。

欧秉承是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虽属台资企业,但近年来已将重心转向生产线系统集成改造。他回忆说,公司原本的主打产品是机器人,但在他接管合肥公司后,发现尽管第一台机器手臂成功生产出来,销售却成为了一大难题。因为大多数代工厂和非专业机器人生产商并不懂工厂流水线的运作,无法将机器手臂有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记者调查后发现,在安徽,尽管机器人受到了制造业的广泛关注,并且近两年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但需求端仍处在初级阶段,许多制造商在观望,部分地区的应用甚至尚未起步。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动化水平的滞后,使得机器人难以适应现有的生产环境。

张涛,江淮汽车乘用车制造公司三工厂焊装车间的主任,给记者详细解释了机器人与人工在焊接方面的差异。他提到,机器人的焊接外观美观度好,工艺一致性高,残次率低,而人工焊接则存在较大的品质波动。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也远超过人工,一台机器人相当于3-5名工人的焊接效率。

尽管机器人的优势如此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张涛表示,工厂自身的自动化水平对机器人的承接能力是关键。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不仅需要购买机器人,更需要对生产线进行系统改造,并对员工进行新的培训。

欧秉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发现,尽管企业有强烈的意愿进行机器换人,但遇到的困难大多是与实际工艺需求对接不上。他特别指出,中国制造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制造厂商使用的设备不标准,这为企业后期的技术改造升级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企业对工业机器人存在疑虑,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维护、调试和操作机器人。

面对这些挑战,欧秉承认为,企业在考虑引入机器人之前,应该先进行生产线的系统集成改造,提高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机器人的作用,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生产。而这也是安徽机器人本体制造商的两个特色:作为大型制造厂商的配套,再将市场向外延伸。这一模式的选择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也是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分工的必然结果。欧秉承指出,国内近九成半的企业都集中在机器人系统集成这一环节。张涛对此表示认同,并深入解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相较于机器人本体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供应商拥有产品设计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更能在深入理解用户行业的基础上,提供适应各种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和个性化成套装备。由于当前国内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员工培训上的不足,很多企业选择机器人厂商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否则,即便企业引入了机器人技术,一旦出现故障也无法自行解决。

欧秉承从产业链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机器人本体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而下游的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实现商业化和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本体产品因技术壁垒较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议价能力较强,毛利水平较高。相较之下,系统集成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较弱,毛利水平也较低,但其市场规模却远超本体市场。这一现象的原因部分归结于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如ABB、KUKA等国际巨头手中,以及机器人本体生产成本的高昂。

石江涛坦言,目前约有95%的机器人公司都在从事系统集成业务,这主要是因为系统集成业务的利润率较高,企业可以通过收取方案费和服务费获得收益。系统集成业务的规模化扩张并不容易。系统集成企业的工作模式是非标准化的,每个行业的项目都有其特殊性,难以完全复制。以码垛机器人为例,虽然专注于某一领域可以获得较高的行业壁垒,但也使得企业难以跨行业扩张。

生产线系统集成改造并非一蹴而就。欧秉承告诉记者,系统集成企业常常面临垫资的压力。付款方式的“3331”模式,即图纸审核、发货、安装调试等关键节点后分别支付款项的30%,最后10%为质保金,使得企业需要自行垫资完成项目。若同时操作多个项目或单个项目金额巨大,资金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限制企业的规模扩张。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