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场暴雪 让电动车破防了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直在探索解决南北方补能难题的技术路线,其中,“南方超充,北方换电”一度被视为极佳手段。近期东北地区的暴雪给这一策略带来了挑战。
在低温降雪的条件下,纯电动汽车的底盘结冰成为一大难题。司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使用工具敲开冰块或使用暖风机除冰,导致换电时间大幅增加,效率急剧下降。原本被视为快捷的换电模式,在极端环境下也显得不堪一击。
资深充电服务业者李殊表示,“北方换电”的提出其实是无奈之举。尽管这一模式曾寄托了行业人士和北方车主的厚望,期望解决北方低温环境下直流快充效率慢的问题,但现实却让人失望。锂电池在低温下的活性降低,导致纯电动车续航减少,充电需求增加,充电速度变慢,充电时间加长。
北方城市的直流快充桩在冬季经常出现“挤兑”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方城市开始摸索“换电模式”。最近的寒潮造成的底盘结冰问题成了这一模式的一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长春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新的换电站,并配备60块电池。
换电路线目前正面临一个困境:需求大增而效率跟不上。由于换电站工位有限,化开底盘结冰需要时间,导致低温换电站的补能效率相对较低。电池在低温下并不会因为集中充电而充满活力,车主即使换了一块电池,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需要再次更换。
与此相比,北欧国家在纯电动车领域的发展却十分迅猛。尽管这些国家同样面临寒冷的环境,但纯电动车却能在当地大受欢迎。其中,挪威更是成为自主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主要战场之一。
在挪威,电动汽车的发展状况与北方城市存在很多不同。挪威的气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这有利于电动车的使用。当地政策也给予了电动车大力支持和推广,例如提供购车补贴、建设充电设施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电动车的普及率和使用便利性。
北欧国家在电动车技术研发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注重电池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以提高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这些努力使得纯电动车在北欧国家的冬季能够保持良好的续航和充电效率。
解决北方纯电动车冬季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们需要借鉴北欧国家的经验,加强技术研发、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政策支持等。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北方纯电动车的冬季困境终将得到改善。在远离北极圈的挪威大部分区域,气候相对温暖,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冬季气温通常保持在0度以上,首都奥斯陆的年平均气温更是高达7度。与此相比,如今的长春白天气温已低于零下12度,纯电动汽车的驾驶环境面临极大挑战。
挪威国土面积较小,城市人口生活圈范围有限,居民日常通勤距离普遍较短,大部分都在四五十公里范围内。对于电动汽车的续航需求也相对较低。挪威电动车主们的冬季出行,往往都在80公里以内的短途行程,夏季甚至可达120公里。即使冬季续航打六折,一辆续航300公里的车也能满足当地普通居民的通勤需求。
那么,国内许多城市车主的通勤距离通常也不超过80公里,为何会有续航焦虑呢?关键在于基础设施的差异。挪威充电设施完善,人口集中社区往往每隔几公里就有一排充电桩,居民无需担心找不到充电桩。目前,挪威已拥有超过1100个公共快充站和7500个公共普通充电站,这对于一个小国家而言,已经算是十分完善。
反观国内,虽然近年来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在攀升,但主要集中在南方及一线城市。大部分城市的纯电动车充电需求集中在中心城区,但中心快充设施供应不足,郊区充电站则大量闲置。北方冬季纯电动车补能难问题基本无解。一位沈阳的充电站经营者坦言,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电动车的电池技术和快充效率,同时着眼于交流慢充桩的布局。
对于许多纯电动私家车主来说,他们何尝不想回家慢充?但现实是,很多住宅区的慢充桩无法满足需求。很多城市的旧城区停车场仍不具备建慢充桩的条件。一些行业人士建议,是否可以在商业写字楼的停车场内引入充电服务企业增建交流慢充桩。毕竟对于私家车主而言,上班期间车辆静止不动的时间至少有8小时,这也是一个理想的充电时段。
公共快充更适合需要快速补能的商用车用户。如果住宅区、写字楼能增建一定数量的慢充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私家车主的充电需求,减轻公共快充站的压力,提高冬季公共充电站的利用效率。对于北方地区来说,“慢充才是王道”,或许这是解决当前纯电动汽车冬季补能难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我们与其纠结于低温环境下换电的繁琐,不如将重心放在优化北方地区公共快充站布局上。也应注重慢充桩的建设,以满足不同车主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深入了解各类车主的用车场景和充电习惯,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充电设施的布局。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流充电的策略,能够有效解决低温充电难题,缓解北方冬季电动汽车的充电焦虑。这样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充电设施的实用性和便捷性,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