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惨遭重罚80.26亿,互联网企业敲醒数据安全警钟!
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因侵犯用户隐私被处以巨额罚款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布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以人民币80.26亿元的罚款,同时对其董事长兼CEO程维及总裁柳青各罚款人民币100万元。这一行动源于滴滴公司在八个方面的违法事实被查实,包括通过非法手段收集用户的人脸识别信息、精准位置信息以及亲情关系信息等,严重侵害了用户个人信息权益。随着全球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滴滴公司因其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一直备受关注,但也伴随着争议。近年来,滴滴不断,包括空姐夜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乐清女孩搭顺风车事件以及顺风车广告违规等安全问题逐渐显现。除此之外,大数据杀熟、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等也将互联网企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经详细查明,滴滴公司存在16项违法事实,可归纳为以下八点:一是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二是过度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三是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年龄段信息、职业信息、亲情关系信息等;四是过度收集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的精准位置信息;五是过度收集司机学历信息,并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六是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常驻城市信息、异地商务或旅游信息等;七是在乘客使用顺风车服务时频繁索取无关的“电话权限”;八是未准确、清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
作为拥有数亿活跃用户的国内第一大出行平台,滴滴公司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式,收集并掌握了海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和城乡高清测绘数据。这次处罚不仅是对滴滴的警告,也让国内互联网企业警醒,将信息安全提到重要位置。
全球信息安全问题近年来集中频发,不少互联网企业也面临数据安全及用户信息泄露的指控。此次滴滴出行背负上的罪名是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这也提醒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加平衡技术革命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国家不断加强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但我国网络安全依旧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疫情持续让居家办公、远程学习、网上生活成为人们的长期习惯,网络环境开放、用户角色增加、防护边界扩张,带来各类新型安全风险。另一方面,随着5G商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智慧城市、物联网和车联网逐渐落实,城市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安全覆盖范围更宽,大数据时代更凸显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此次事件不仅为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也让公众更加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保护个人信息,同时也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在数字化浪潮中,全球社交巨头Facebook曾遭遇一场震惊世界的泄密丑闻。彼时,超过5.33亿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包括许多知名人士和公众人物,其中不乏国内超过67万的受害者。这场泄露的详细信息包括用户在脸书的账户名、位置、生日以及电子邮件地址等。这一切源于一个出现在2020年的漏洞,这个漏洞使得不法分子通过利用Facebook系统,使用Telegram机器人来窃取这些数据。这一事件导致Facebook股价暴跌,扎克伯格的个人净资产也随之大幅缩水。
科技行业的严峻现实呼唤着企业必须对数据安全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滴滴公司的做法却触碰了数据安全红线,折射出我国数据安全治理的严峻局面。对此,《2021年App个人信息使用态势分析报告》为我们揭示了更严峻的事实:许多活跃App疑似存在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风险。
随着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在这个数安时代,守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网络保护企业的共同使命。互联网在为我们提供便捷服务的也在无形中让公众的个人信息安全变得脆弱。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其个人信息往往被自动抓取记录。很多时候,用户无法拒绝某些信息记录授权的要求,否则可能无法使用某些功能。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已经流入大型公司的数据库,而我们无法确定这是否会对我们的安全构成威胁。此次滴滴事件为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大数据红利的更要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有边界意识,不是所有数据都可以收集,更不能以技术革命的名义过渡收集用户数据。
信息安全绝非儿戏,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企业应该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红利的更要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对于立法层面,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脸识别信息采集、运用程序和隐私边界,并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企业在生产和使用人脸识别设备时,也需要提高门槛,并由相关部门严格把关。
作为用户,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谨慎使用非正规运营主体的免密WiFi,授权APP时查看条款内容,不轻易授权免密支付功能,网络购物不脱离平台。滴滴此次事件将数据和隐私安全问题重新带回公众视野。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享受技术的便利,也要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