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抢走谁饭碗?德工业4.0全面布局人工智能
德国正在面临一场工业革命,其现有的约三千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一千八百万个可能被智能机器和软件所取代。这一变革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基层操作工种,其中高达百分之八十六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替代。更令人担忧的是,办公室白领的工作也可能面临风险,约有十九万个工作岗位将被智能化浪潮威胁。物流、零售和清洁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仓储、邮政和快递业将有超过一百五十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零售业和保洁行业也将面临大规模的失业风险。
德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原材料、本体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方面。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由日本和欧洲主导,其中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之一。德国的四大家族企业——瑞士ABB集团、日本发那科集团、德国库卡集团和日本安川电机是全球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德国已提出机器人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战略规划,力图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工业4.0计划的推动下,德国正借助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工业自动化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机器人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更促进了制造业的绿色升级。德国不仅是世界第五大机器人市场,同时也是欧洲机器人技术的领跑者之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进程。如今,德国工业领域机器人配备率高达全球第三,这得益于的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以及欧盟的支持和研究投入。
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作为世界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库卡机器人几乎涵盖了所有规格和负载范围的六轴机器人、卸码垛机器人等。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物料搬运、加工、堆垛等多个领域,涉及自动化、金属加工等多个行业。库卡工业机器人的用户名单更是星光熠熠,包括各大汽车巨头以及各行各业知名企业。库卡工业机器人还曾在多部好莱坞电影中亮相,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例如,《新铁金刚之不日杀机》和《达·芬奇密码》等电影中都有库卡机器人的身影出现。
就在不久前,库卡机器人还成为了人机乒乓球大赛的焦点。一款名为Agilus的单臂机器人在比赛中与德国乒乓球明星波尔展开激战。这一场景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虽然最终波尔凭借擦网、擦边球和高球策略艰难获胜,但这场比赛展示了机器人在运动竞技领域的潜力和挑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中国美的集团成功收购了库卡集团的大部分股份,这一举动标志着美的集团在全球化战略布局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收购完成后,美的集团将拥有库卡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和资源网络布局等重要优势。这也预示着未来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将有更多的合作与创新机会。库卡携手中国制造业先锋美的,共同开启机器人行业发展新篇章,未来的前景究竟如何,令人瞩目。让我们从多个角度一探究竟。
在高危行业中,“机器换人”的趋势愈发明显。在金属加工、电子、医药等领域,机器人已经替代人工完成那些繁重、精确、重复或危险的工作。最近,来自德国弗赖堡工业大学的Mining-ROX项目研发出名为Julius的机器人,它不仅能为采矿过程节省大量成本,还能显著提升采矿作业的安全性。该项目的研发团队成员希望通过自动化机器人让矿工远离危险岗位。采矿机器人还可在矿难发生时参与救援工作。
除了制造领域和高危行业,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备受瞩目。例如,在德国汉堡,达美乐比萨与自动驾驶机器人初创公司Starship合作,使用机器人运送比萨。在德国的慕尼黑电子展上,Sub1 Reloaded机器人以惊人的速度破解三阶魔方,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些生活机器人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示了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潜力。
随着工业数字化理念的普及,德国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和智能机器人的使用率,这对就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调查显示,机器人已威胁到德国59%的工作岗位。在各类行业中,最基层的操作工种受到机器人威胁的程度最高。对于高专业化素养以及科研头脑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相对稳定。例如,在德国24万余名医生中,只有约1%的工作可以由机器来完成。科学家的工作同样不可替代。
现实情况是残酷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将生产线转移到欧美地区并引入机器人生产。德国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CEO赫尔伯特·海纳表示,移回欧美地区的生产线原本属于中国、东南亚等地的代工厂。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强国能否抓住机遇转型升级?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这一切的变革和发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我们将看到人类与机器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海纳指出,在德国这个人工费用普遍高昂的国家,如今竟然能以更少的人力实现机器人的全天候不间断生产。这似乎预示着德国的机器人产业正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一场悄然改变劳动力市场格局的竞争已经开始。它们开始直接与中国和东南亚的工人们竞争就业岗位。我们不必过度悲观。德国的研究者们发现,自动化技术的投入和电子科技的运用并非只是威胁就业,它们同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电子科技和信息产业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毕竟,机器人要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在德国,即便是那些巨头企业也在尝试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工作,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部署成本和学习成本仍然是一大挑战,这些都是机器人全面取代人类的门槛。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人机共存与协同工作,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