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科技公司为什么突然热衷造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 2024-12-19 15:39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在金秋的十月,北京时间10月1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带着全新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原型机,正式与公众见面。这款机器人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人们翘首以盼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图/特斯拉

马斯克信心满满地表示,有信心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擎天柱”的量产。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人们就可以订购这款机器人,其产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万台,单价预计不到2万美元。现场展示的“擎天柱”,虽然只做了走上舞台、缓慢挥手以及简单舞蹈等动作,但已经让人看到了其巨大的潜力。更复杂的动作如汽车工厂搬运、给植物浇水、移动金属棒等,则通过视频演示呈现。马斯克解释道:“我们只是不想让它摔跟头。”

▲在小米发布会上的人形机器人“铁大”与小米创始人雷军同台。图/小米

当提到小米的人形机器人“铁大”时,网友们的议论纷纷扬扬。有人看到了科技的巨大进步,认为“它们开启了一个机器人时代”,并畅想人形机器人服务人类的未来。也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的机器人“不过如此”,“天价且功能有限”。

这一切的背后,是人类对于科技与艺术的终极想象的驱动。自1927年默片《大都会》中的女机器人“玛丽亚”惊艳世界以来,人形机器人一直是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寄托着人类对人体和机器智能融合的想象。

▲电影《大都会》中的经典女机器人形象。图/电影剧照

从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推出的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到如今的“擎天柱”和“阿西莫”,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一直在持续进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

▲日本早稻田大学推出的WABOT-1人形机器人。图/日本早稻田大学

那么,为什么要“造人”?除了在大银幕上的展示和实验室的研究,人形机器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流、仓储、工业等领域都需要替代人工进行重复、繁琐的工作。而人形机器人由于其高度仿真的人体形态,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场景,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使得其商业化前景更加广阔。

全球范围内,不仅仅是日本和美国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在蓬勃发展,我国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和产业也在加速发展。一些明星公司如优必选、达阀等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正在进行商业化的探索。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是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将更加广阔,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创新发展处处长毕亚雷坚信,人形机器人是最符合人类社会生态的替代者。它们不仅具有通用性强的优势,而且因其人形造型更易于被人们接受,有可能打破工厂、商用和家用壁垒,成为一个真正的通用产品。人形机器人作为天然的商业入口,还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增长,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7年,这一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5亿美元提升至173亿美元,展现出千亿级蓝海市场的巨大潜力。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其自身所在的细分行业。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何国田指出,人形机器人是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的集成品,其发展能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解决方案构成复杂,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积累,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智能感应系统以及计算系统等。

如今,除了科研机构和专业的机器人公司,一些明星科技公司如小米和特斯拉也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小米、特斯拉的入局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对于为何进入这一领域,小米和特斯拉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从行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凭借其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积累,可以前瞻性地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巨大的市场。

人形机器人和无人驾驶具有许多共同的关键技术,如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执行控制等。一些科技公司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风口前夕,但它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目前,该产业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市场混乱、缺乏拳头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等。但一些专家和投资基金人士相信,随着更多科技企业的进入和资本的推动,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对于人形机器人能否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并进入我们的生产生活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未来5-10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实用阶段。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基于明确的刚需应用场景进行研发是至关重要的找到商业化落地的支撑点;其次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不断进步以适应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最后需要建立并优化产业链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的不断升级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可期!在投资基金界人士眼中,机器人产业堪称一条辽阔的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他们更关注下游的实际应用场景,因为这不仅关乎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的考量,而且揭示了商业化发展的真实前景。何国田指出,日本和美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研发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否则难以商业化。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上游核心部件和中游本体制造已经相当成熟,但下游的商业应用仍然处于萌芽状态,缺乏明确的应用场景是主要原因。只有确定了具体的使用场景,才能针对性地设计、制造、测试,从而推动商业化进程。应用场景的明确也能帮助降低产品成本和售价,尤其是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制造成本。这一点与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达阀等的观点不谋而合。

降成本和提性价比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制造成本,研发成本也是一大难关。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跨度大,可能需要非标定制化的高研发投入。例如,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电机与常规机器人电机在结构和材料上存在差异,标准部件难以直接应用。

除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人工智能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突破的关键。尽管人类每天接触众多物体,但要模拟这一过程对人工智能的要求极高。商汤科技的数据表明,目前没有任何企业或研究机构能够拥有覆盖如此多场景的人工智能模型。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机器视觉失败和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不足是现阶段的主要挑战。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日本在立法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美国则注重新兴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而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有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特别是随着对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各类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持续研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可期。▲例如,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原型机已经能够演示简单的日常任务,让我们对这个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