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过:机器人夺工人饭碗 又为生产提供了产业后备军

机器人技术 2024-12-14 10:35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在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下,各国纷纷制定战略规划,如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以应对这一历史性的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其显著特征在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以及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生产。

让我们首先关注基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技术进步,如同一次迂回生产方式的革命,将人类从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这一进程也带来了机器对工人的排挤,正如卡内基童年的经历所示。我们不能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概而论。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尽管自动化生产不断进步,但全球并未长期承受高失业率。这是因为技术进步虽然带来了摩擦性失业的上升,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劳动力需求。新技术的冲击催生新的资本与劳动力的均衡比例,最终推动了收入和最终消费的增长,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额外需求。尽管有机器换人的趋势,但劳动力成本仍然是全球分工与贸易的重要经济变量。

当前的生产技术革命与之前的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有着显著的不同。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生产的基本趋势,机器替代人将成为新的常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在这一变革中走在前列。在“机器换人”计划的推动下,许多企业正逐步实现生产线的无人化。例如,在珠三角的无人工厂中,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多名工人,同时降低产品次品率。这一变革不仅影响制造业,也在服务业引发广泛影响,从餐饮业到建筑业,机器人正在逐步取代人力。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技术进步的另一面。虽然机器人生产正在淘汰部分劳动力市场,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例如,会计电算化等新技术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账务处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工作。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将农业劳动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农业原材料和劳动力后备军。过去的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产业工人的需求。掌握新技术的劳动力将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并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

技术进步带来的机器人生产虽然引发了劳动力的替代问题和高失业率的担忧,但我们也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新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新的劳动力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而我们也需要适应这一变革,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应对新的就业市场需求。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深化,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马克思的担忧正在变为现实,机器正在取代工人的饭碗,导致大量的人员失业。许多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也被自动化所淘汰,街道上充斥着被机器打败的失业者。资本不再局限于雇佣劳动,而是开始雇佣资本本身,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劳动力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资本的重要性则不断上升。这一变革也引发了《21世纪资本论》所揭示的趋势: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加剧了财富的集中。

在这一新形势下,失去工作的人们如何维持生活?需要发挥再分配的作用。虽然市场化改革需要“小”,但在机器人主导的生产体系中,在生产和分配领域的角色需要调整。在生产领域,的组织和分配资源的功能需要弱化;而在分配领域,则需要一个更有效率的“大”。通过向资本征税,再通过转移支付来救助失业人员。这些失业人员依靠提供的收入购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一个新的生产-收入-消费的循环。

机器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更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构成了根本挑战。例如,失业率不再是判断经济增长的准确指标。在机器人生产下,劳动不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传统的自然失业率理论、菲利浦斯曲线等都将被淘汰。届时,货币政策将不再以充分就业为唯一目标,联储主席及理事们将更多地关注其他经济指标来调整政策。

机器人生产也颠覆了基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全球贸易量与GDP之比将随着机器人生产的广泛应用而大幅下降。新的全球产业链重组将自动校正“全球经济失衡”,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在这种新的失衡下,贸易流向将发生变化,从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发达经济流向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经济体。当下基于贸易失衡的国际规则和自由贸易协定也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机器人生产也对基于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理论及政策实践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资本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但在机器人生产下,这一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人口老龄化和机器人生产的结合可能导致一些发达经济体长期衰退或低增长。例如,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已经使制造业失去全球竞争力,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对于中国来说,人口结构拐点已经出现,未来的增长令人忧虑。随着机器人的普及,我们或许可以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在机器人生产的时代,人们将更多地扮演消费者的角色,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在当今社会,关于放开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如火如荼。许多人的观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逐渐削弱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需要更多的新生劳动力来填补这一空缺。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颠覆性变革。

在未来的生产模式中,资本与劳动的结合将发生深刻变革,资本—劳动比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转变中,“人力”劳动在生产中的地位将逐渐淡化。尤其在日本,尽管其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但由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其经济增长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孙正义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工业机器人将改变日本因老龄化而面临的社会困境,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极高,成本仅为自然人的十分之一。

这一趋势在中国同样适用,甚至更为显著。我们不应仅仅依赖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机器人生产体系中,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将并存。中国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产品和品牌的提升,更是从传统的流水线作业向智能机器人流水生产线的跨越。只有更高智能的机器人融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制造业才能真正迎来光明的未来。

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不仅仅是智能机器人的普及,更是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生产方式的革新。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生产决策主要依赖价格信号,而市场竞争的特质在于其分散性。大数据的出现正在使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趋向去中心化。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分散决策和价格信号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此相反,传统的计划经济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产品短缺正是其弊端所在。

在基于大数据的生产中,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被弱化。机器人生产中的市场经济将不同于过去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可以直接向生产者传达需求信息,生产者据此精准安排生产。这将使精益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演化为“精准生产”。

当下技术革命的核心在于生产的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这一革命不仅将改变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更将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我们应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体系下,传统市场经济的精髓——分散化决策是否仍然有效?答案似乎明朗。随着消费者信号的传递不再单纯依赖价格的涨跌,分散化决策在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的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相反,集中和计划生产不仅变得可能,而且变得更为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的生产时代,数据的集中使得生产更为精准,降低了产品过剩的可能性。机器人生产本身,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可能会进一步推动生产的集中。想象一下,如果某一产品仅由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消费者通过该企业的APP反馈需求信息,那么企业就可以精确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实现恰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制造。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生产可能会转变为以订单为核心的定制生产,而非基于价格和库存变化的生产模式。

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那么企业非意愿存货的周期波动将会减少,宏观经济也将进入一个真正的“大缓和”时代。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需求可能会降低,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生产组织方式正在逐步替代的经济干预。未来的经济体制,将逐渐演变为一个“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新纪元。但这里的“计划”,并非的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而是企业基于市场反馈和订单信息的自主决策。这样的经济体制充满了活力和可能性,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