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工业机器人杀来,要跟真人抢饭碗

机器人技术 2024-12-12 09:10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第十六届东莞国际模具及金属加工展上,出现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象:“工业机器人展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展会开幕当日,东莞市还精心组织了一场产需对接会,旨在促进设备商与寻求“机器换人”的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洽谈。

这不仅是一场工业领域的盛会,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随着工业4.0革命的全球蔓延,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升级压力。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机器人革命”的讲话,进一步确立了机器人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如今,“机器换人”的热潮已经从东南沿海的东莞蔓延至全国各地。在广州、顺德等地,地方也在积极推动这一进程。而在上海、重庆、浙江等工业发达地区,地方对“机器换人”的参与更是热情高涨。

走进东莞国际模具及金属加工展现场,一家中国公司的机器人展台尤为醒目。红色背景、长城主题的设计风格,搭配黄色和黑色的字体,展现了中国企业的独特风采。展台上,搬运机器人轻松地将整箱矿泉水搬起并放置到指定位置,展示出现代化生产的魅力。

不远处的另一家东莞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展台上,五台大小不一的机械臂不停地执行着“取件”、“安装”等动作,展示了高效的生产流程。今年,组委会还特别新设立了机器人及自动化专区,广告招牌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设备、机械手”的字眼随处可见。

这场“机器换人”的热潮背后,是劳动力成本攀升和工业生产标准化的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化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国意识到在机器人的生产科研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与此外资企业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也引发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为此,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在这场争夺战中,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国内领军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六关节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模仿人手臂的六个关节运作,可应用于搬运、焊接、打磨等多种场景。广州数控的高级工程师李伯基介绍称,他们的机械手臂经过特殊处理,能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广州数控与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等国内企业一起,成为了中国三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第一梯队。这些企业具备年产百台以上的能力,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贡献了巨大力量。这场自上而下掀起的热潮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在科技的热潮中,广州数控于2013年迎来了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巅峰。这一年,他们的工业机器人销量接近500台,销售额更是攀升至近3000万元,同比增长近100%。在这场全球化的技术竞赛中,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上,本土的工业机器人“巨头”们仍无法与进口品牌相抗衡。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最大的国家,但这个巨大的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占据。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前十的全是外资品牌。

正略TNT研究所的报告揭示了这一现状背后的原因:进口品牌外资机器人主要以高端六轴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相较之下,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搬运和上下料,处于行业低端领域。广州数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的宋健坦言,国产机器人在焊接技术和产品可靠性验证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与进口品牌的竞争中,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成为其难以克服的弱点。《新世纪周刊》报道显示,国产机器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仅为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则能达到5万小时。这种差距使得国产机器人在竞争中往往受挫。广州数控的李伯基透露,他们曾试图与国内大型电器厂商合作,但由于机器人在可靠性方面的担忧,最终未能达成合作。

尽管如此,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仍在努力寻求发展。2014年5月,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选择与机器人四大家族品牌之一的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尽管广州数控也曾参与竞争,但最终还是因为可靠性的担忧而未能赢得合作机会。一位工信部官员形容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现状是:相比世界巨头企业,还存在规模上的弱势,但正在努力追赶。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企业采取了策略性的市场定位,避开与大型企业的正面竞争,转而关注中小企业市场。国际机器人技术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主要的四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仅占中国市场5%的份额。这意味着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外资品牌占据。中国机器人企业将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市场,这些企业面临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急需升级生产自动化水平。这种策略是大多数中国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策略之一。他们试图通过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来扩大市场份额。

他计算了一下,购买一台广州数控的工业机器人,仅需人民币十万元,这相当于聘请了两个不知疲倦的工人,而且只需一年就能收回成本。李伯基介绍说,广州数控的工业机器人价格区间在七万至十五万元之间,使用寿命长达十年。这个价格相较于进口的同类产品,便宜了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对于注重成本控制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面对资金紧张的问题,广州数控和国内其他工业机器人企业推出了机器人租赁服务。

渠金城的公司经历了一场“机器换人”的变革后,如今只剩下十一名员工,其余全是高效运作的机器人。几年前,尽管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已经显现,但“机器换人”的计划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崔杰是东莞市质检局的前公务员,他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经历金融海啸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危机逐渐凸显,东莞市开始着手推动智能化产业升级。然而当时的企业主们对自动化项目的热情并不高。在他们看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虽然是个问题,但并未意识到其将在几年后变得愈发严重。

宋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现实情况: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许多行业对成本非常敏感。此外还有一些行业并未使用工业机器人,例如制造不锈钢饭盆的行业。这个行业属于粗放式生产,利润微薄,工作环境恶劣且污染严重。但对于这类企业而言,由于成本和环境的压力以及缺乏购买进口机器人的能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成为了一种福音。在广州附近的佛山市南海里水胜利工业区,志高空调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代替工人进行搬运工作。据志高空调生产工艺部的罗伟峰科长透露,他们正在定制更多的机器人,预计在未来三四年内投入使用,这将导致工厂工人数量大幅减少。与此嘉陵摩托也正在与广州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洽谈合作事宜。

各地都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计划,并对使用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给予补贴和优惠。广州市在2014年发布了一项政策,连续三年对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给予补贴。对于采购或租赁本市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整机的企业,还会给予高达3万元的补贴。在重庆,针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优惠分为在重庆设厂和不设厂两种类型的企业享受不同的优惠待遇。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了机器人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机械研发和产业化。

随着市场的需求增长和的支持加大,“机器换人”的趋势愈发明显。各地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上海和重庆都在积极吸引优质的机器人企业入驻。李伯基提到,上海和重庆的相关领导都在试图吸引广州数控落户。在这场争夺战中,各地的联盟竞争力也日益显现。“你来上海发展机器人产业的话我们给予高达三亿元的扶持。”上海市经贸委的相关领导曾如此表示。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以推动产业发展如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和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等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等高新科技产品正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天津市已经明确提出了布局发展多种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与此沈阳抚顺新城和山东青岛新区也正积极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国内的行业领军者。

“机器换人”已成为制造业大省浙江的省级战略。浙江省实施的“555机器换人”计划,旨在未来五年推动大量“机器换人”项目,完成巨大的技术改造投入。地方积极邀请优秀机器人厂家进行专场交流,力图推动技术进步与市场拓展。广东的一家厂商曾参与浙江省的推广活动,他们表示,浙江等地的市场需求旺盛,客户对成本的意识强烈,加上以民企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得这里成为国产机器人的重要市场。

在珠三角,广州市已规划土地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华南理工大学智能软件与机器人研究室的教授闵华清认为,未来广州将更注重机器人的更新换代。与此东莞和深圳也纷纷提出打造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数据显示,新成立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正在竞相发展,优质企业成为争夺的对象。

这种热潮之下也存在一些隐忧。有专家表示,各地密集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可能存在定位重复的问题,应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发展特色,避免恶性竞争。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的执行主席李伯基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则指出,并非所有地方都具备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的条件,应注意产业基础、市场辐射能力、材料基础等判断标准。

尽管存在一些隐忧,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一位工信部官员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是为了加强统筹协调,便于对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进行监控。他认为,目前无需担忧各地机器人产业园的争相上马,因为这将有助于中国机器人制造业与国际巨头抗衡。

政策的利好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半路转行进入机器人领域。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企业简单采购零部件组装成机器人,缺乏核心技术。对此,中科新松研发部副部长田劲松表示,这不利于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申银万国总经理马龙官的话道出了机器人产业的巨大潜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