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 人类还要靠机器人找工作
标题:自动化浪潮下的就业风云
正文:
近日,TechCrunch网站的一篇报道再度掀起了关于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热议。这些技术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格局,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忧虑与探讨。在这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中,美国各界的态度复杂多样。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忽视自动化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尽管自动化被某些人指责为就业岗位流失的罪魁祸首,但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这个话题似乎暂时被搁置。媒体的关注并未远离。从《纽约时报》到美联社,都在探讨科技如何改变就业市场。机器人和自动化的确与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存在某种联系,但这背后的一系列问题更加复杂:我们是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科技革新带来的影响能否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存在的周期中找到解释?如何为未来的变革重新培训劳动力?教育差距是否会进一步扩大?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政要的过度妖魔化和夸大其词的言论只会加剧公众对自动化的误解和恐慌。实际上,业界和需要以长远的眼光审视这些技术的影响。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不仅威胁就业,更是推动创新和发展的力量。它们为企业带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强质量控制和提高产量的机会,有助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以借此投入更多资金来推动创新,研发更多新产品,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不少支持自动化的公司和倡导组织代表承认,自动化在短期内导致了美国工厂就业岗位的流失。但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非谣言。鲍尔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自动化是新千年导致就业岗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在1994年至2000年间美国制造业岗位有所增加,但在此之后的就业形势趋于恶化。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使得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成为岗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贸易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更为显著。通用软件研发部门的副总裁科林·帕里斯直接表示:“实事求是地说,自动化确实会造成岗位流失。”但他同时也指出,对抗岗位流失的最佳途径是培训和重新培训现有的员工以适应未来科技的变化。他坚信机器人技术能帮助降低成本,进而推动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最终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趋势在历史上已有先例。尽管科技浪潮带来了挑战,但也催生了新的机遇和经济增长点。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关键是适应并利用这些技术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更明智的决策来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繁荣和包容的未来吧!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劳动力的影响日益显著,推动了岗位自动化的趋势。历史上,美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农业岗位的比重已从41%锐减至1.9%。尽管新技术的引入带来了短期的岗位流失,但历史也证明,这催生了更多的机会与变革。正如那句格言所说,时代在前进,一些门虽关闭,但更多的窗正被打开。
大型科技企业代表及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均指出,并非所有岗位都会被自动化完全取代。尽管自动化对岗位需求产生了影响,但很多职业的消亡并非仅因自动化。电梯操作员这一岗位的消失便是例证。自动化的捍卫者们认为,那些被取代的往往是人们不愿从事的“3D工作”,即枯燥、肮脏或危险的工作。自动化有望让雇员摆脱这些工作,并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在TechCrunch编辑希特的访谈中,Soft Robotics的CEO卡尔·瓦瑟提到,自动化技术在包装行业的应用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许多工厂面临临时工频繁流动的挑战,而自动化技术可以使包装工作自动化,从而减轻工人的负担。
经济学家大卫·奥托对自动化的长期影响持谨慎态度。他认为自动化会取代那些人们不愿从事的岗位,但对于没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尤其是教育程度较低或未上过大学的工人,他们将面临越来越难找到好工作的困境。奥托指出,自动化对工作结构、技能回报和时间利用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能会导致社会甚至政治后果。
经济学家的传统观点认为,虽然自动化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岗位流失,但长期来看,自动化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公司使用机器人并不意味着全面裁员,而是看到了员工的长远价值。机器人的引入可能会引发担忧,但最终人们会接受它们作为企业的好帮手。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能顺利过渡到新岗位,尤其是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岗位。
总体而言,尽管自动化带来了挑战和变革,但也催生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动化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需要我们适应和应对的挑战。我们需要投资于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帮助工人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我们也需要关注贫困差距的扩大问题,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对于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获得的机会正在逐渐减少。贸易的影响固然存在,但自动化的冲击更为显著。过去几年中,不平等现象愈发严重,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群收入和财富持续减少。
对于那些拥有STEM教育背景的人才,机会却日益增多。这种趋势加剧了对自动化的分歧,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自动化能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工厂自动化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上生产线,这将会带来我们未曾预见的新职业,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需要大学文凭或专业技能的岗位时,却常常面临困难。随着制造业岗位性质的转变,这种分歧也在不断变化。
多勒指出,忠诚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但企业是否愿意承担培训员工的财务成本是一个关键问题。萨默斯对此表示怀疑。作为曾任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萨默斯,现在哈佛大学教授的他,曾撰写过《机器人正在伤害中产阶级员工》一文。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他明确表示:“虽然STEM教育很重要,但我怀疑它是否能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如果STEM人才短缺,相关行业将面临薪酬压力。”
历史上的先例为我们审视当前状况提供了视角。奥托在2015年的文章《工厂自动化的历史与未来》中引用了1961年《时代》杂志的一篇旧文:“过去,新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远超其造成的失业人数,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新产业为非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而自动化正是吞噬这两类人工作的罪魁祸首。”尽管新岗位正在不断涌现,但我们仍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应对自动化的挑战。美国机器人公司Redwood Software的高管尼尔金森对TechCrunch表示:“任何巨大的科技进步都会催生新的职业和岗位。”他还指出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推动增长和就业扩大。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和Redwood公司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机器人和自动化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关系近岸外包可能是带来一线希望的策略之一。麦格拉斯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随着自动化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员成本不断降低这降低了离岸外包的吸引力。“在使梦想成为现实的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甚至使美国国内制造业具有竞争力。”一项研究指出在未来大力投资机器人和自动化是必要的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这样做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强质量控制和提高产量。然而即使能够帮助制造业回归美国近岸外包也无法成为解决近期国内制造业岗位流失的通用方案萨默斯指出随着美国企业用技术取代员工降低劳动力成本我们将看到制造业回岸但这并不有助于大幅改善就业状况。”
尽管自动化带来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许多行业专家指出协作型机器人的发展将改变各行业对机器人技术的态度协作型机器人被视为强劲增长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让机器从事“3D工作”而人类员工则专注于他们更擅长的工作帕里斯指出在引入机器人技术之前我们应该尝试开发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自主机器人现在许多机器人采用远程遥控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
协作型机器人通常更经济且更安全于全自主式机器人亚马逊等公司在研发协作型机器人的道路上已经走了一段时间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和就业机会的涌现帮助我们在面对自动化的挑战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聚焦亚马逊与IBM:机器人技术在推动未来就业格局变革中的影响力
从亚马逊收购Kiva Systems公司那天起,全球电商巨头就开始深度布局机器人技术,将其作为推动物流效率的关键力量。亚马逊借助Kiva研发的机器人在巨型仓储配送中心高效运送包裹。亚马逊女发言人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采访时曾表示:“我们追求软件、机器学习、计算机算法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融合。员工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们的参与和技术的互动,技术就失去了意义。”
随着企业对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投入加大,无论岗位是否发生变化,竞争的压力都在促使企业不断寻求技术革新。面对关于自动化导致低技能岗位流失的,许多企业选择采用自动化技术来降低人员成本、提高生产力并提升作业安全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但并不是对就业的末日宣判。IBM首席执行官弗吉尼亚·罗曼提提出“新蓝领工作”的概念,倡导通过技术升级岗位,而非简单替代。她在致信时任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时强调:“美国应重视基础设施投资,整合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以提高绩效。”
IBM高管格鲁德斯·巴拿瓦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新就业图景。他提出了“各种技能岗位”的概念,认为自动化和机器学习将创造出更多高端的专业岗位。他指出:“未来,这条专业技能的钟形曲线将向右移动,原先的高端专业岗位将由员工在机器的帮助下完成。”这是一个科技催生新岗位的乐观预测。以IBM的“沃森”超级电脑为例,这项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从医疗到报税等多个领域,通过放大用户的知识来提升工作效率。历史上,科技发展总是带来适应与创新并存的局面。尽管科幻作品一直提醒我们对机器人的崛起保持警惕,但现实是科技进步在推动我们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
自动化不仅仅影响工厂岗位,办公室职员以及销售、零售行业的工作者同样面临变革的压力。奥托指出:“如果没有专业技能,低教育程度或没上过大学的工人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将会减少。”面对自动化的冲击,美国需要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来缩小技能差距。企业需要让高价值员工适应新岗位,而教育和培训机构则要培养工人的新技能以适应挑战。否则,低技能与高技能工人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拥抱技术,将其视为生产工具和新岗位创造的源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确保就业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