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中国将于2025年首探火星 探测生命信
日照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近日在软件定义卫星论坛上透露,中国即将在2020年展开火星探测任务。此次探测任务将配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和火星车,实现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的壮举。其中,火星车已经准备就绪。此次火星探测之旅注定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征途。探测器需要精确掌握发射时机,每隔约两年半的时间窗口才能发射一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让每一个火星探测任务都显得格外珍贵。欧阳自远院士解释道,地球与火星之间存在特定的夹角时,才适合发射探测器前往火星,整个飞行过程至少需要将近七个月的时间。探测器将在火星上执行一系列重要任务。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科学家期望在探测火星生命活动信息上取得突破,包括寻找现在和过去的生命迹象、火星生命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等。探测器还将致力于积累关于火星本体科学的资料,包括磁层、电离层与大气层的探测与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探测器还将火星的长期改造和人类建立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新的选择。这项任务意义重大且深远,不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的进步,更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未来命运。欧阳自远院士表示,科学家担心地球的未来宜居性受到自然和人类行为双重威胁的挑战。我们需要在太阳系内寻找新的居住地可能性最大的天体——火星。据透露,火星表面有古河床和北部的大海洋,这些都暗示着火星过去存在过宜居环境的可能性。此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将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火星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次历史性的火星探测之旅带来令人振奋的发现和突破!他提到,如今的火星表面滴水无存,那些曾经繁华的盐湖只留下了一片盐壳。中国正致力于揭开火星地下水分布的秘密。
火星研究的核心难题在于揭示其脱水机制——究竟火星上的水是被太阳风吹走,还是冻结后深深埋藏在了地下?据他阐述,先前的观测与理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太阳风与火星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只能引发其表面大约三成的水流失(McKay and Stoker,1989)。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火星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欧阳自远明确表示,尽管至今尚未在火星上发现任何生命存在的证据,但这并未阻碍人类改造火星的梦想。国际间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未来的努力方向应是改造火星,使之成为对人类友好的新世界。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并延续自己的物种。科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更多可能,让地球和火星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他的畅想中,人类将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将这颗贫瘠的火星改造成一个全新的世界——天空蔚蓝如洗,平原绿意盎然,湖泊波光粼粼,生态环境和谐宜居。这样的未来景象令人憧憬,地球与火星将共同形成一个姐妹共同体,承载着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与梦想。这样的未来既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也是对科学精神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