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智造:为中国“硅谷”崛起锻造智能生产线

工业机器人 2020-03-01 09:08www.robotxin.com工业机器人教育

大湾区之工业经济

在刚刚过去的5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东莞将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增材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这些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左右。

十多年前提到“东莞制造”,首先会让人想到LV、GUCCI等顶尖奢侈品和芭比娃娃的代工;现在“制造”的概念集中向“智造”转变,华为、OPPO、vivo“三部手机”成为新锐代表;价值千万的特斯拉车身零部件冲压模具由中泰模具在横沥制造;全国70%的农用植保来自东莞大疆……这些“超新星”产品都在东莞生产,青睐东莞工业升级后的高端制造能力。

“高端制造”成为东莞制造的新标识。官方把“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作为东莞的定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认为,东莞已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产品制造者”,为中国“硅谷”的崛起提供制造能力的支撑。

高端制造

国际创客慕名而来

黄亚生和他的团队瞄准东莞并非偶然,“这些国际创客很清楚地知道,东莞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之后,在智能产品上有很强的高端研发和制造能力。”

去年1月底,在东莞迎来128年不遇的下雪天的日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黄亚生带着一批MIT学生和创客造访东莞,为万里之外的国际创意,在东莞寻找变成现实的高端制造产能。

一年多以后的今天,将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创新社群与东莞产能连接在一起的天时国际创业实验室,在长安镇设置了国际快速成型创新中心,并正式推出制造业产能共享在线平台———广东省产能地图,目前签约工作已经在东莞倍增计划企业中展开。

黄亚生认为,区别于浮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未来有生命力的创新必然是智能产品的创新,需要制造业及大量产能支持,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具备相应的高端制造能力。

“未来的世界将是科幻世界走出来一般的世界,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创意都需要‘制造’来实现。”天时实验室CEO林涛分析,黄亚生和他的团队瞄准东莞并非偶然,“这些国际创客很清楚地知道,东莞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之后,在智能产品上有很强的高端研发和制造能力。”

就在创新中心落户的长安,OPPO、vivo“贴身肉搏”,在拍照性能这个细分战场上“竞技”。vivo在2014年推出“阿波罗计划”,调动所有资源攻关,实现在拍照技术上的诸多突破,如光学防抖镜头、双色温闪光灯、急速盲拍、背景虚化、智能夜景等一系列高竞争力功能。OPPO2016年与世界顶级图像传感器厂家SONY一起定制了IMX398高性能图像拍照芯片,保证成像质量;在2017MWC(世界移动大会)上,OPPO放出大招,发布具有跨时代意义的5倍光学变焦并带光学防抖的拍照技术。

手机制造要求精细,完成精密制造的模具制造,更是要精益求精。在横沥中泰模具的生产车间,专门生产特斯拉车身零部件的冲压模具就在这里制造出来,价值1700万元的模具对于制造工艺和稳定性要求严苛,产自中泰与重庆汽车研究所、华中科大联合研发出的国内第一条“热成型生产线”;车间还置放着整装待发的模具,是为宝马、路虎、沃尔沃等十几个世界知名品牌车企生产的,这些产品占到该企业销量的90%以上。中泰还自主生产了铝材、碳纤维等材料。

说到新型材料,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也开始在东莞量产,全球首条千吨级石墨烯生产线坐落东莞大朗,产品已获得国内主要电动车锂电池生产厂商的认证,并已开始大批量供货。石墨烯作为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最有潜力成为硅的替代品,用于超级计算机的生产,鸿纳科技的两条石墨烯浆料生产线每年可生产近3000吨的石墨烯粉体。

这些被东莞写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产业,早已经在市场的召唤下闻风而动,争取抢占行业技术的“山头”,客观上颠覆了东莞“简单加工、低端制造”的工业形态,向价值更高的“高端制造”挺进,才赢得了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际创新、创业者的慕名而至。

 

制造升级

本土企业自发谋变图存

从塑胶到纳米材料到,周明军的“三级跳”,每一次都瞄准风口行业,自发进行制造能力的升级。这只是一个中小企业摸索的样本,而东莞不少上市公司,已经从这条路走出成功的范例。

那么,这些高端制造的企业,从哪儿横空出世的呢?

很大一部分,是企业自发进行制造力升级而来的。周明军20多年的创业历程,就是在不断地进行“制造力”提升的尝试。

2003年,在台资厂工作8年之后,四川人周明军自己做起了塑胶生意,经营TPU材料,应用在鞋材、管线、玩具和装饰材料中。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业绩一两年就迎来了大爆发,“行情最好时每年经营收入能到八九千万元,利润能到一千万元左右。最近几年起起伏伏,塑胶厂还保持几千万元收入的规模。”

2008年以后,周明军在材料制造上,做了一次“质”的升级,转向纳米涂层的生产。一个做塑胶起家、非科班出身的老板,如何挑战纳米这种新型又时髦的材料呢?

“出钱请人才呗。”周明军2009年组建了东莞奥百通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请来了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做顾问,用塑胶厂的实验室解决了手机、平板电脑和汽车显示屏涂层在阳光下“晃眼”的问题。涂层表面光滑,实际上很多微小坑洼,光线照上去之后会进行漫反射,2014年制造出防眩光涂层,吸引来美国思科公司以及东莞两大步步高系手机厂商的合作意向。

周明军并不止步于此,2016年12月,他又牵头与几个公司高管、好友以及一位工业机器人专家,合伙组建了广东龙甲奥通机器人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前身在国内具有1200多台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的设计制造经验,以及多项发明专利等,在非标自动化领域小有名气。新公司刚一成立,就接到了来自著名农产品公司温氏集团的一条热浸镀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订单。

从塑胶到纳米材料到机器人,周明军的“三级跳”,每一次都瞄准风口行业,自发进行制造能力的升级。这只是一个中小企业摸索的样本,而东莞不少上市公司,已经从这条路走出成功的范例。

成立20多年的本土企业宜安科技,早期专业从事镁合金、铝合金等轻质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和生产,后来进军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行业,2010年开始研发液态金属,在国内顶尖非晶专家技术支持下,成功开发并生产大型尺寸块状非晶系列产品,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对外公布具大型尺寸块状非晶金属成型能力的企业。公司实际控制人李扬德收购了美国液态金属科技公司(以下简称LQMT)46%的股份,将全球最核心、最全面的块状非晶金属相关的知识产权收入囊中。

同样的,在东莞这一片土地成长起来的机器人企业还有拓斯达,从粉碎机、降温机起家,2010年进军机械手行业,逐步成长为本土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企业,今年年初登陆创业板,成为广东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机器人公司。

“很多莞企都是在‘金融危机’中绝地逢生,倒逼完成产业转型。”刘金山分析,2008年是全球的经济危机年,东莞作为较为依赖外向型的经济城市,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订单减少,许多工厂面临关闭。

“莞企借助困境,促成产业向智能化升级发展。”刘金山谈到,“首先,东莞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人口和土地红利下降,这是倒逼东莞转型的内部压力。再者,东莞产业基础较为扎实,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因为有基础才能促成生产技术向智能化转变。此外,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生产技术决定产品的品质。东莞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出口全球,这对产品质量有极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多重因素下,一些有实力、有格局的莞企,完成制造能力自发升级。

产业配套

“超明星”企业纷纷落户

“有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制造加工、科研技术人员,甚至制造加工能手,基本上都可以在一个小时车程内配齐,这为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基础性条件”。这是东莞市道睿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蔡金明选择将项目落户东莞的原因。

除了企业自发的升级以外,也有不少项目主动向东莞聚拢,看中的就是东莞高端制造的配套环境。

“松山湖(生态园)地处穗深港中心地带,坐拥世界制造业名城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和生产能力,创业的成功有先天优势。”李群自动化CEO石金博回顾,对比美国、日本的工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在技术、人力成本、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后,石金博得到一个结论:产业升级必然需要大量工业机器人参与其中,未来四到五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会出现爆发期,这一年是2009年。

2010年,石金博等人在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的带领下在此考察,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机器人,但当时国内机器人技术落后国外先进技术20多年,而东莞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好地方,于是决定带着团队到松山湖(生态园)发展机器人产业。

经过近6年的发展,李群自动化发展成为主打小型轻量级、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已推出包括Apollo系列并联机器人、Artemis系列和Athena系列SCARA机器人在内的多款产品,是小轻量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知名创业项目。

当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前两年并没有明确的产品和方向,随后与某知名手机品牌合作的过程当中,进入手机领域并做了一条自动化检测生产线,由此了解到行业实际的需求。2013年,公司看到3C和衣食住行的行业有大量使用机器人的机会,抓住机遇站上了风口。

石金博分析,在国内,机器人在汽车的总装制造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在其他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厂家受工艺和产品的限制,想要规模化使用机器人还需要一段适应期。广东当地以轻工业为主,中小型企业众多,它们对于小型轻量级的工业机器人有大量需求,但却无法买到真正适合自己、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机器人。

李群在2013年开发自己的产品、2014年开始在市场推广,2015年小有成绩,如与广州酒家、大疆等公司的合作,目前也是大疆的合作伙伴。

今年3月,中国前女首富周群飞创办的蓝思科技,也在松山湖基地举行项目启动仪式,此基地总占地约31.6万平方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全部建设完成要到2018年年底。今年5月项目就将投产,该基地将主要研发生产蓝思科技的新产品,例如玻璃、陶瓷面板等。今年,项目的预期目标是产值达到30亿元。

谈及为何会落户东莞,蓝思科技常务副总经理李晓明表示,“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客户、新产品及市场的旺盛需求,蓝思科技一直希望能够在东莞这个智能手机及电子信息行业的集散地拥有一席之地。”

此前,蓝思科技主要的客户为苹果和三星,一直以来,公司在客户结构上严重依赖大客户,客户结构过于单一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对此,近年来,蓝思科技也不断加大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优化客户结构,力求与国内本土优秀的手机品牌厂商建立合作关系。

“有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制造加工、科研技术人员,甚至制造加工能手,基本上都可以在一个小时车程内配齐,这为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基础性条件”。这是东莞市道睿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蔡金明选择将项目落户东莞的原因。

在石墨烯制备领域,蔡金明至少创造了三项“世界第一”,这三项研究的成果,均发表在《Nature》等国际自然科学顶级期刊上,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他认为,公司面向许多下游企业,能够跟东莞当地下游企业或者华南地区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东莞的地理区位上优势明显,与港澳台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也非常方便。

 

发展机遇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立足粤港澳经济大湾区的工业布局,智能技术分布在深圳、广州等一线大城市,而生产环节则落脚在东莞。”刘金山具体分析了东莞的产业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比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动机”。

谈起李群自动化的发展经历,石金博表示,能在东莞创业并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关键在天时、地利、人和:“公司得益于松山湖(生态园)周边的产业环境,首先是距离松山湖(生态园)100公里范围内有包括香港、深圳及广州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品研发有智力保障;其次是公司在松山湖,走出去即是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产业转型市场,与市场零距离,节省了渠道搭建及市场推广的人力、财力及时间成本。

市场是最聪明的,东莞的地理优势和高端制造的配套环境,已经培养和吸引了一批优质的高端制造企业,东莞作为区域“高端制造中心”的能力凸显。

根据《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东莞将重点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型业态”,抢占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高端环节”,实现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将东莞打造成世界级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粤港澳大湾区的横空出世,则从政策上为这个区域舞台扫清行政上的障碍,客观上加强东莞与其他城市的联系。

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邓江年分析,东莞与深圳、惠州形成深莞惠都市圈,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标志。三城内部又各有分工,深圳掌握“微笑曲线”的两头,东莞和惠州掌握生产领域,从而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的布局:“华为、大疆、金立等一大批深圳知名企业都在东莞生产,正是显示了东莞的产业配套能力。”

刚刚落幕的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报告提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东莞带来更大的机遇。报告指出,将加快构建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补的“1+1+7”创新发展格局。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

“立足粤港澳经济大湾区的工业布局,智能技术分布在深圳、广州等一线大城市,而生产环节则落脚在东莞。”刘金山具体分析了东莞的产业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比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动机”。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其中广东省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凭借高端制造能力,承担着“智能产品的制造者”角色,在这个更大的舞台,将国内和国际创客的创想付诸实践,冲刺更高的工业升级。

专家观点

定位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产品制造者”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分析,的发展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考察其产品是否智能。第二是考量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拥有智能的生产技术。第三是工厂的设备、生产与车间之间是否智能化。第四是全球产业公地体系发展,即由各种专有技术、产业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技能的资源共享,而广东珠三角已经具备了产业公地的雏形。

“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产业公地体系的建设,构建产业链的分布格局。东莞不一定非得全部发展大企业,这样就不是东莞了,应该让大中小微企业并存发展,为有需要的企业供给智能产品生产所需的‘零部件’。由此可见,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平台。”刘金山分析,目前东莞引进深圳等地的大型企业,同时启动“倍增计划”,这是一个对的策略。这种现象可称为“集群式引进”,通过大企业的市场化发展,针对整个大企业的发展链条,随之可吸引中小企业发展相应的产业配套,完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东莞应该如何更好地成为“智能产品的制造者”呢?刘金山提出,第一,东莞应该通过“软件”提高“硬件”设备,做好软件系统,注重智能化生产能力的发展。第二,东莞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城市发展,都应该借助香港、广州、深圳的科研机构力量,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对接,才能促进智能产业的发展。

“牵引线”

深圳是带动东莞产业转型的“牵引线”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长邓江年分析,深圳是带动东莞产业转型的“牵引线”。深圳在发展创新产业同时,将一部分生产端向外迁移,牵引东莞产业链的变化发展。那为何深圳会选择东莞呢?第一,东莞具有地理位置优势,邻近深圳和广州,可形成一条“穗莞深”的创新业态走廊。第二,东莞是世界制造业中心,拥有产业基础。但美中不足的是,东莞自身的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这就需要深圳技术的带动发展,从而促进东莞本土企业的转型发展。

当下,东莞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产业技术呢?邓江年建议,第一,东莞要定位好自身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即“科技产品的实现中心”。第二,东莞应该紧贴深圳、广州的先进技术,在注重制造端上创新发展,这是走向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的重要一环。第三,东莞应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相应的配套,如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另外,营商环境也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才能吸引高新技术力量,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转换

不满足于“零配件”应注重产业整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分析,目前东莞的产业转型处于“新动能”与“旧动能”胶着的情况。目前,东莞的加工制造业较为庞大。举例而言,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较大,但像OPPO这样的大企业少之又少。许多企业满足于“零配件”生产,以车间为主,缺少自己的平台,较难吸引投资。因此,接下来,企业的发展应该注重规模化,进行产业的整合。

如何构建营商环境?林江认为,第一,走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子,与南沙自贸区和前海形成战略合作。在对接的同时,完善金融创新制度,使得贸易投资更便利化,完善上市企业的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效率。第二,构建法律、金融、产权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目前,东莞业存在着不少好的项目,但是因其企业规模小,所以难以对接到好的资源。因此,可从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入手,构造好的营商氛围,从而吸引有潜力有资质的企业主动走进来。

打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