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醇钠项目包装工序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总投资500万元,实行“机器换人”,目前方案已落实,春节后将正式实施。
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市场需求降低、企业逐年上涨的用工成本压力、以及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我县一些企业进入发展的“瓶颈期”。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和外来竞争,“机器换人”已成为不少企业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尝试。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人工观察设备参数的传统操作方式,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大幅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产品的稳定性也相应提升。原来一班组需要45个工人,现在仅需25人。”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孝举说起智能化,很有感触。该公司是我县一家主要生产麦草畏、联苯、贲亭酸甲酯、氟啶胺等农药产品的化工企业。由于部分生产环节的环境特殊,公司在高温、高压等高危工段增设DCS控制系统。所有的工序由数控电脑加工设备来操作,技术人员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就可实时监控车间内的生产情况,不仅减少一半用工量,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产品的稳定性相应提升。吴孝举透露“总投资36亿元、规划占地355亩的优嘉二期项目正在进行环评,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应税销售40至50亿元。”
近年来,中天科技也在智能装备、设备互联互通、信息追踪、智能监控等方面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引入智能生产技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实现由量向质的飞跃。2015年7月,中天科技光纤有限公司“光纤拉丝智能生产车间”入选首批“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光纤预制棒智能制造车间”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融合,加快了企业的升级转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方式。“锂电池智能生产车间”采用全自动立体仓库,实现对仓库货物的立体存放、自动存取、标准化管理,引入高端自动化生产设备,、机械臂等智能化装备,实现生产设备数据化、智能化,生产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
与此,南通大东有限公司在智能制造上也不断探索。近年来,公司引进了数码印花机,通过电脑配色、打印,减少大量人工的,满足了市场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
事实上,在我县,像优嘉和大东的“无人车间”、“智慧车间”日益增多,以往流水线上操作工人密集工作的场景正在被一台台机械手操作的景象取代。企业自主研发改造生产工序取得成效,恒辉等生命防护类企业,基本上完成了一轮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恒悦机械、宇迪光学等机械制造企业采用焊接机器人,实现生产装备的智能化;中天科技、亚振家具、三一帕尔菲格、南通正大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步伐、以及企业智能车间建设,全县科技、农药、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智能制造水平有所提高。
为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县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意见》近日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两化融合、实施绿色制造、载体提档升级、企业做强做大,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尤其对贴息政策进行了改善,辐射对象由过去的县50强企业扩增为规模以上企业,贴息门槛由过去的500万元降低到300万元,贴息的标准由2%提高到3%,对不新增用地的改造、采用进口设备等情况将提高贴息百分点。”据县发改委副主任曹爱明介绍,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5万元;当年被评为国家、省、市、县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的,分别奖励30万元、10万元、5万元、2万元;对省、市认定的示范智能车间,分别补助30万元、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