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城市拥抱智能制造 “机器换人”各有奇招
智能装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魅力风靡全球。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粗放,产业发展主要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支撑。如今,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行,广东省紧跟国家发展脚步,积极探索经济战略性转型,制订了大量政策举措推进智能制造。
深圳拥抱“互联网+”,占领智能制造高地
深圳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迎来爆发。由于机器人企业和制造厂商之间信息不对称,没有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没有一个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市场需求很大,但机器换人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2015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制造业与技术、品牌、设计等互嵌融合,推动深圳制造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一年后,据媒体经对30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深圳目前达到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有147家,占比49%。企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或运用智能单机设备等智能化改造,调整了用工结构,技术人员比例提升6%,企业人数减少15%
这企业“机器换人”资金压力沉重的问题上,深圳各区纷纷拿出举措应对。以龙岗为例,龙岗积极推动银企合作,为有“机器换人”意愿的企业搭建与融资租赁公司和银行的沟通交流平台。截至去年10月底,龙岗统计在册的已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有119家,累计投资39.6亿元,其中有25家企业的“机器换人”项目获资金扶持,合计扶持金额1257万元。
,在2015年末,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成立“深圳市机器人青年专家委员会”,并以此为平台,让机器人企业和制造厂商进行对接。在在这个平台中,厂商要机器换人,机器人企业给标准技术解决方案,向金融机构融资租赁,计算机器人服务的费用,政府也可以考虑进行支持,形成一个服务产业的生态,机器人协会和科研机构帮助解决问题。
东莞工业升级态度坚决,企业用工情况得到改善
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进一步推动东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东莞为拥抱智能制造,提升工业效率,相继出台了“机器换人”系列政策,这表明了东莞工业自动化升级的态度十分坚决。
2014年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关于加快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及《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机器换人”政策,宣布在2014~2016年3年连续每年安排2亿元预算用于资助东莞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技术改造。
据东莞市经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9月启动“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申报以来,截至今年10月,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485个,拉动综合投资约220亿元,新增设备仪器约4.8万台(套),各项指标均位列广东省第一。
东莞的“机器换人”主要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物流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企业中推动实施。如今,“机器换人”在东莞进行了两年多,“机器换人”效果显著,企业用工情况供不应求。
根据实名制就业登记管理系统统计,今年10月底,全市实名制登记用工528.59万人,同比下降3.14%,环比下降0.35%。用工总量略有下降,用工规模总体稳定。从求人倍率看,市场供求有所缓和,但求人倍率仍然在1以上,表明总体用工仍供不应求。
惠州每年投1亿支持技改,工业转型效果显著
在惠州,技术改造不仅是企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活动,还成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大重要抓手。为此,惠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惠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扶持政策,从资金扶持、用地指标、规划报建、项目环评等方面,助力企业推动技术改造。
尤其自2015年起,惠州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支持企业技改,并建立了技改投资监测系统和项目库,对各县区开展技改的企业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在2016年,惠州将推动35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
技术改造作为一种有效的增量投入,其目的是引导存量调整、减少产能过剩、降低成本,最终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借力于良好的体制机制,惠州为拥抱智能制造而实施的技改取得了重大成效。据统计,近3年来,惠州扶持企业技改项目465个,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41.2亿元,带动企业投入76亿元,实现新增销售收入约489.62亿元、利润约40.67亿元、创税约16.33亿元。
,全方位、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无疑,进一步增强了惠州企业技改的信心和决心。继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量居广东省第二后,今年前8月,惠州市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94.94亿元,增长19.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77.33亿元,增长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