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让绿色智能建筑快速行动
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发布。《通知》提出,要把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握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实,自从上海世博会成为绿色建筑的展示舞台后,许多设想已经在2012年变为现实,相关机构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成熟。”上海世博会沙特馆主设计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这样说。
已成燎原之势
2012年1月,北京市率先推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送审稿。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从2012年起鼓励设计单位在保障房投标文件中设置节能设计专篇,鼓励投标人在保障房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节能环保措施,并希望在政策的倾斜下,促进保障房率先普及绿色建筑标准。
而按照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低碳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的规划,“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是绿色建筑,已建成未达标的建筑也将改造成绿色建筑。”日前,该项目负责人俞东伟透露,海淀北部新区将设准入门槛,所有入驻项目,不管是公共建筑、研发建筑、工业建筑,还是居住建筑,都必须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开发商须与政府签订承诺书,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明确写到土地出让合同里。
在江西南昌,红谷滩正被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示范区。目前,已有南昌满庭春MOMA住宅区项目、南昌高新区绿地·新都会、南昌万科润园、南昌万科金域蓝湾等6个项目设计评价标识为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南昌市建委还提出红谷滩新区按照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要求,未来几年将有300多亿元投入红谷滩九龙湖片区建设,九龙湖地区将形成一个50万人口的新城,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提供基础条件。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同样为绿色建筑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日前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共同召开的“2012科技创新绿色人居会议”上,专家指出,新型城镇化应是绿色、低碳的城镇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军表示,大力推广和发展绿色人居、节能建筑,建设宜居低碳的和谐城市,才能建成“美丽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预示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巨大的发展机会。”张军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佐军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才能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推动建筑的低碳化、节能化。
标准有待提高
尽管兴建绿色建筑似乎已成普遍共识,但在一些专家看来,目前一些在建的绿色建筑并不适合推广。“有些所谓的绿色建筑只是在作秀,属于高成本节能。”王振军如此评价。
洲联集团五合国际总设计师刘力认为,尽管绿色建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仍停留在概念炒作与口号宣传上。有些项目仅仅采用了几项节能技术或者只是达到了建筑规范,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贴上绿建的标签,而真正的绿色建筑至少要在两方面实现目标——环保和节能。“可以这样说,国家绿色建筑节能规范管的是手段而不是目标,缺乏对建筑进行实测的具体要求。”
另据专家反映,目前我国所执行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讲,仍然较低,未来我国的建筑还要向更高的节能目标发展。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人士曾表示,由于“十二五”规划在绿色建筑上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不通过强制手段根本没办法完成,“目前,我们还正在联系一些城市、做强制的试点工作。”
而且,该人士还表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一星、二星和三星,其中一星建筑相当于普通住宅,并无增量成本。“按照国家补贴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建一、二星级的绿色建筑需要增加的成本基本不用开发商自己掏腰包,三星级绿色建筑增加的成本也不算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十设计所副所长樊则森则表示,绿建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和当地人的居住习惯与地理环境特点相结合,要注重选用节能效果好但成本相对低廉的“低技术手段”,这符合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概念。
“从全国来看,在500多个取得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中,真正按绿色建筑要求建成的仅有50多家。”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绿色建筑分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两种,很多企业取得设计标识后并没有按绿色建筑要求施工,而是以绿色建筑标识作为抬高房价的筹码,使绿色建筑不能落地有声,也失去了原汁原味。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