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影响
历史上,对“互联网和是否会导致计划经济”曾有激烈争论,一方是兰格、勒纳等人,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可以用计划模拟市场,以避免市场无序竞争的浪费,另一方是奥地利学派的两个代表人物--哈耶克和米塞斯,他们坚决反对市场社会主义,认为计划没法模拟市场:哈耶克提出分散知识,也就是那些不同于学科知识,未经组织、没有系统化的、分散于每个个体的知识,这些由个人掌握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是很难被中央计划的;而米塞斯提出了企业家的搜寻,经济社会的创新是企业家带来的,而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但计划意味着事前规定,这俩在概念上就是冲突的。有趣的是,当时在学术辩论中,哈耶克和米塞斯输得一塌糊涂,但苏联解体以后,哈耶克也获得了奖,也就是历史认为他厉害。
马云曾在乌镇的互联网大会上表示和可能会复活计划经济,但我们的基本结论是:会拓展计划的范围,但不会导致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的“有效性”,必须要求每个人的行为都遵从中央计划,但这将使失去“信息性”;,计划的有效性来自于数据的信息性,即计划的无效性。这两难问题从哲学意义上没办法解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计划经济不可行。
但计划经济对机器人是可行的,既然讲到机器人,就要讲到人工智能,现在人工智能时代是不是到来了?这个图是1993年《纽约客》杂志的一个漫画,很出名,两条狗下面的文字就是“在互联网时代,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个漫画背后隐含的含义是什么?这个狗是具有人工智能的。什么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创始人是图灵,图灵说跟你聊天的“人”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电脑,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通过测试,被认为具有人工智能。
机器现在到底有多智能?我想已经蛮智能了,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过去数据的学习,一种是基于机器的学习。如果投入的量足够大,成本足够大,机器的卓越性可以超过人类。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人工智能对于收入不公平的影响。
是卡尔多事实。卡尔多是著名经济学家,他对二战之后的基本经济做了,发现随着资本积累,劳动收入占比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很容易理解,如果假设总体生产函数是C-D函数,那么资本K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所以工资增加,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保持不变。但《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克蒂指出,近十几年来,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这其中的一个解释是智能机器的“二元背离”:既是机器也是人,功能上越来越像人,对劳动构成替代,它的分配属性依然是机器,收益归于资本所有者。
这有什么影响?你会发现这跟C-D函数不一样,虽然在这个生产函数里,资本和劳动边际上是替代的,但也是互补的--如果没有资本,不管劳动多少产出为零,反之亦然。但在情况下,功能上可以完全替代人,它的成本是资本,大家知道机器人成本是由利率决定的,而劳动的成本是工资,所以如果我们接受卡尔多第一个假设,假设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利率保持不变,那么就会导致工资被利率锁定,换句话说,资本积累,总产出增加,但劳动者拿到的工资总额几乎保持不变,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这就是不平等。不平等是有代价的,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因为收入差距变大,这个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将这种“二元背离”引申到国际贸易,有助于理解现下的贸易摩擦。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生产有多种要素至少有一种要素是不可以跨国自由流动,比如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劳动不可以跨国自由流动,所以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不一样,据此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但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它会对比较优势原则产生极大的颠覆,因为既是机器又是人,既是资本又是劳动,所以的移动,意味着资本和劳动在移动,而且,的量可以无限大幅度扩张,发达国家生产端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可能会越来越低。有些制造业回归美国或者发达国家不是异想天开,它有一定的合理性。
,国际贸易的现有条约,是在原先的技术条件下得到的,反应的是了各国以前的相对优势,一旦新技术改变了各国的相互依赖性,传统的国际分工和生产-消费循环将被打破:在生产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下降,国家之间生产效率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技术实力的竞争,可能最终导致“赢者通吃”的局面;但在消费端,发达国家无法消化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却无力购买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家间势必需要就技术与市尝供给与需求进行重新谈判,调整收益分配,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实施以打促谈的谈判策略,也可能是“以退为进”的频繁退群。
随着人工智能的更进一步深化,生产-消费的循环将无法有机运行,因为只要是规模化大生产,只需要一个固定成本,它的平均成本会很低,而劳动者需要一个“生存工资”,人工智能的平均成本必然低于“生存工资”,生产出来的产品收益归谁所有?归资本家所有,如何解决人工智能时代的这种基本矛盾?按照马克思的方式,要把资本家的收益分配给大家。如果生产率极大丰富,那么除非劳动带来“正收益”比如快乐,劳动者将无法与“机器人”竞争,劳动“必须”成为第一需要。
具体到个人,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直觉上,大家肯定会认为简单的东西容易被替代,并不是,我们看个图,横轴代表工作的复杂度,纵轴代表替代难度(代表经济跟技术两种因素综合下来的替代难度,工资/技术替代性),呈现的是U型线。比如按脚,虽然替代难度不大,但由于收益不高,所以综合来说不容易被替代;而让机器去尝试稀奇古怪的创意,难度比较高;标准化的白领工作,则很容易被替代,比如财务分析的很多东西,比如金融市场里很多数据分析师的工作已经部分被替代了。所以,要做非标准化的白领,做AI不能做的创意类,否则,要么做AI不愿意做的,要么被替代。在这过程中,教育跟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很重要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面临的公共知识变多了,但如果没有能力去吸收这些知识,那么它们对你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而教育能降低知识吸收成本,加大创新的可能。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