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智能融入制造的血液中

服务机器人 2025-02-12 10:28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吉利自动焊接流水线:机器人协同作业,高效制造新典范

走进吉利春晓基地,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未来制造业的生动画面。这里,108台焊接机器人协同作业,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以惊人的速度完成车辆的焊接任务。

每150秒,就有一辆车精准下线。在这个机器人时代,速度和精准度不再是神话。规范化的动作和秒级的控制,让每一个工序都达到了最快速的操作。平衡节拍后,“150秒”变成了现实!

长长的传送带上,机器人林立两侧。沉重的钢板在它们的手中变得异常轻盈。每台机器人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都会迅速将部件交到下一台机器人手中,工序间无缝衔接,井然有序。

春晓基地的副总经理陈爱国表示,这种整车制造流水线式的生产节奏,要求汽车企业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工艺。而机器人及智能技术解决方案,则帮助企业在产业升级中解决了能源、人工、场地以及资金方面的难题。

从最初的设计到整个建设过程,春晓基地都遵循了“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工厂内的关键生产设备均来自国际一流的设备制造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都大量引进了自动化生产。

在焊装生产线,采用了柯马品牌的焊接机器人,主焊线全线自动化生产率超过70%,是国内自动化生产水平最高的焊接生产线之一。全车间普遍采用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自动化的装配系统,可实现不同车型共线装配生产。

除了物理生产的智能化,春晓基地的智能制造还离不开信息化。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春晓基地形成了一个贯穿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监测、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工厂。各信息化系统的集成优化,使得产品信息从研发部门自动传递至制造企业,自动完成生产计划下达、订单广播、生产实绩反馈,以及基础数据的同步和共享。

吉利博瑞相关负责人表示,各信息化系统间集成接口的实现,主要基于吉利集团自主开发的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春晓基地采用“先上系统后生产,生产适应系统”的模式,在生产的同时持续进行智能系统的改进升级。

相比吉利原有制造基地,春晓基地智能生产贯穿产品生产全过程,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为提升。四大产线的自动化设备每年为吉利减少人工成本2000多万元。

吉利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个性化的精品车。智能因子“聚合”而成的吉利博瑞,以其独特的设计和高品质的生产工艺,显示出吉利正加速向这一目标迈进。无论是水滴涟漪回纹前格栅的设计,还是快背式流线形车顶的独特造型,都展现出吉利汽车的卓越品质和创新精神。在宁波举办的中东欧博览会上,吉利博瑞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了唯一的指定用车。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款车的性能:拥有2.85米的轴距,配备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提供1.8T、2.4L自然吸气以及3.5L V6发动机三大型号,其最大功率分别达到了120kw、119kw和180kw。吉利博瑞的性能表现,足以与任何一款合资品牌的B级车相媲美。

今年4月9日,博瑞正式上市,首月市场订单便突破万辆。随着生产线的不断扩展,双班年产10万辆的生产能力已经形成,预示着吉利博瑞将成为宁波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云计算、云服务、数据通讯等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智能制造正在深刻改变吉利博瑞的生产方式。今后,智能制造无疑将在更深层次上重塑吉利博瑞,使其深度融入全球制造业的智能化浪潮。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以“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定义风靡一时。然而在全球汽车论坛上,他以“车载的绿色电能和各种各样的大小计算机”这一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汽车。在李书福看来,汽车已经从机械和电子时代步入了智能化3.0时代。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明确了制造业的发展目标走向数控与智能。在这一背景下,汽车制造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其产量和销量再创新高。那么如何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呢?智能制造显然是关键所在。

智能制造带来的变革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近日的一篇报道中提及:“中国设想的未来,由中国制造的飞机、火车和汽车主导远程旅行已经成为现实。”在探访吉利博瑞的“娘家”——吉利汽车春晓制造基地后,我们得以一窥这款吉利旗下最高端、最豪华车型的智能制造魅力。这里充满了高科技的氛围,每一辆吉利博瑞的诞生都彰显了智能制造的无限可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