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顶尖学生引入人工智能领域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的盛会上透露了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两校联手创建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简称“通班”),共同探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路径。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这一通班项目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教授领衔。北大通班落户元培学院,已在新学期开课;清华通班则设在自动化系,目前正火热招生。
为何中国两所顶尖高校会选择联手开设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通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学科,自1956年诞生以来,其目标就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追求,更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经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度思考。通用人工智能所追求的,是创造出具有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及社会协作能力的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物理的机器人。它们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功能,更要符合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提出通用人工智能的主张后,因为符号表达、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人工智能研究曾陷入长达30年的寒冬。但近年来,随着阿尔法围棋的胜利及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人工智能正朝着通用化的方向发展,这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通用人工智能,已成为未来10至20年国际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
那么,为什么需要开设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答案很简单:社会需求大,人才缺口大。朱松纯教授表示,国内目前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众多领域。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现有的教育体系却无法培养出足够数量、具备足够能力的人才。
开设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朱松纯教授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通班则是实施这一体系、培养全面掌握人工智能体系的人才的平台。他的目标是打造一支强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队伍,不仅依靠引进国外人才,更要通过培养把我们的顶尖学生引入这一领域。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实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融合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拓展人工智能的通用领域:朱松纯与两大顶尖学府的探索之路
朱松纯从海外归来,肩挑重任。一回国便投身于人工智能的通用领域研究,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推动这一前沿科技的拓展。去年十月回国后,他着手进行两大关键任务:与多位老师共同敲定北大通班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规划通用人工智能的研发计划。
朱松纯强调,人工智能正在跨越各个领域界限,不仅与理工农医紧密结合,还融入人文社科艺术的精髓。在这一背景下,北大与清华共同开设的通班应运而生。面向元培学院招生的通班,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学院在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的优势学科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向通用方向发展。
两大顶尖学府的通班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北大通班在核心课程中融入了人工智能内容,而清华通班则在一系列创新课程中融合了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艺术哲学的交叉元素。两校的通班都已启动招生,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机会。
谈及培养怎样的人工智能人才时,朱松纯指出:“通识、通智、通用”是其核心理念。他们旨在培养世界级复合型领军人才,让学生深入掌握人工智能六大核心领域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各个行业中。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音乐美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也是通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具备跨领域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使命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将促进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及相关领域生产生活的发展改善。两大顶尖学府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深知这一点,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通识人才。他们希望学生能够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等新的社会文明形式和内容。这一探索无疑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本报北京讯 晋浩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