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迎来贸易转型提速期 重塑竞争优势之路
【编者的话】中国的机床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调整,踏入一个以转型调整为主的新时代。在这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产业面临着压力与挑战,但也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环境的变迁正在催生一种倒逼机制,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外部强大动力。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机床产业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但下行幅度有所收窄,整体运行逐渐平稳。尽管市场形势严峻,但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转变,特别是在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方面。
在最近的“中国机床工具发展高端论坛”上,行业专家王贵清和卢秉恒深入剖析了“中国制造”的现状,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强调,从加工贸易向“中国制造”的转型值得期待。
尽管全球金属加工机床的进口在2013年下降了12%,中国减少了26%,但中国的机床进口额仍占全球的22%,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主要的进口国家包括德国、日本等,这些国家占了中国总进口额的93%,显示出极高的市场集中度。尽管中国目前的机床市场仍在调整期,但对机床的需求却十分旺盛。以浙江为例,该省的工业企业计划在五年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升级和改造。
虽然中国不是机床出口大国,但其进口额的增长势头却十分强劲。尤其是与一般贸易相比,机床行业的加工贸易增值更大,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虽然加工贸易占据较大比重,但机床行业的主要增值部分在国内,是一个真正创造价值的行业。
中国金属加工机床的出口份额正在稳步增长,主要市场仍然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新兴市场如俄罗斯、非洲等也在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非洲市场,潜力巨大且开发投入低。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已经与一些机床企业在非洲合作,建立培训中心,为进一步扩大非洲市场的出口做准备。
沈阳机床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也计划重点开发非洲市场,特别是南非和尼日利亚。他们承认非洲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开发投入的低成本。尽管政治稳定性可能给企业计划带来不确定性,但他们依然看好非洲市场的发展前景。这也显示出中国机床企业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时所展现的远见卓识和勇气。高端机床发展:刻不容缓的时代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强调:“高端机床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是国家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需要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的行业,如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片、机匣的复杂曲面加工,纳米精度以上的对地观测设备、核聚变光学透镜组,以及汽车生产线和精密加工的机器人RV减速器等领域,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尤为迫切。
全球范围内,高端机床在发达国家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国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端制造合作伙伴(AMP)计划”,旨在提升高端制造业水平。德国也提出以高端机床带动其制造业的发展。我国领导人对先进制造技术亦给予高度关注,要求密切跟踪、迎头赶上。马凯副总理更是明确指出,中国目前装备工业的短板在于高端机床。
尽管中国是全球数控机床产、消第一大国,但在高端产品方面仍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例如,在第四代/五代战机发动机制造装备方面,我国遭受禁运;在民用客机关键件加工和汽车发动机精加工生产线方面,我们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需求最大的三类产品——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磨床,其中加工中心的需求自2009年以来呈现井喷式增长。
卢院士呼吁:“高端机床的发展需要协同创新。”他强调,在设计技术方面,我们需要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重视设备的控制技术和集成技术。国家已提出从基础研究向关键技术突破,再进行数控机床的全面研发。
重大专项总体方面的要求包括:形成主要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部分产品国际领先。四大领域产品制造所需装备80%立足国内。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开发队伍,研发若干原创性技术和产品。
通过04重大专项之数控机床专项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制造”正在寻求突破。在2009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共有514项课题,总经费达217.03亿元。这些课题涵盖了八大类、57种主机,课题逐渐聚焦,承担单位也更加集中。在“十二五”期间,专项的重点任务逐渐向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行业应用示范倾斜。阶段性的成果显著,包括大型压力机、高档数控系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八大标志性装备已完成并投入应用。
面对如此迫切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高端机床的重要性,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努力实现高端机床的自主研发和制造,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