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内功机器人产业释放大能量
编者注:江苏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批以创新为灵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蓬勃发展,成为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随着“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火爆出圈,江苏的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江苏,作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记者对省内一批专攻机器人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些企业在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填补了诸多技术空白,描绘出江苏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蓝图。
在南京的低温中,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家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协作机器人细分领域表现突出,突破了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核心部件,为挖掘市场份额而努力。他们坚信,只有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才能拥有话语权。集萃智造的成功秘诀在于坚持创新,多年来已申报专利和著作权超370项,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超过1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距离集萃智造不远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批量生产国产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他们坚持创新,持续多年将销售收入的约10%投入研发,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开发出各类机器人产品60余款。埃斯顿的机器人零部件80%都是自主研制和生产,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尽管机器人市场庞大,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分享这块“蛋糕”。数字技术兴起以来,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一些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尤其是计算、视觉、语音和驱动四大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意识到,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必须持续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他们坚持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打破国际垄断。他们的努力,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我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企业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在突破中不断成长,化茧成蝶,冲刺制造业高峰。他们的壮丽画卷,正是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美好缩影。专精特新企业埃斯顿引领国产工业机器人新纪元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埃斯顿在中国运动控制领域崭露头角,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作为具有高度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的领军企业,埃斯顿肩负着自主研发的重任,致力于进一步掌握全球话语权并抢占产业链发展制高点。自2021年起,埃斯顿大力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目前除个别特殊芯片和少量电子料外,主要零部件已全面实现国产化。
集萃智造同样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骆敏舟带领的团队已经攻克了复合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如电流检测系统和感知系统技术、自适应控制算法等,并成功开发了高功率密度比的驱控一体化关节、永磁无刷力矩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有效解决了同类产品依赖进口的问题,同时在价格上较国外产品有着明显的优势。
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被视为“制造业顶端的明珠”,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江苏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到中游的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的集成应用,这一领域的企业正在不断拉长产业链,迎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集萃智造不仅在智能制造赛道上全速前行,锻造“研发创新”的硬实力,更打起了产业链软硬件组合拳。骆敏舟表示,多个产品体系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内在存在着关联性。例如,为了满足工业制造领域的需求,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固定工位的机器人,更需要能够移动的复合机器人来实现全方位智能工厂的打造。通过复合机器人进行智慧物流的打通,让整个工厂上下游实现从生产到物流一整套产业链软硬件融合。
埃斯顿作为国内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不仅能够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本体,还形成了多个下游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在新能源、金属加工、3C、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埃斯顿的六轴机器人拥有头部客户和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埃斯顿还在积极扩产,位于吉印大道的二期厂区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年产5万台套的能力,进一步缩小与外资厂商的差距。
展望未来,这些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的先进技术落地生根,为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崛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