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扛起中国制造2025大旗
深度解读大工业产业链,发掘中国制造未来之星
中国制造的热潮汹涌而来,正如《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描绘的那样,高端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国家的骄傲与希望。沿着大工业产业链,我们寻找投资机会,展望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3D打印、核电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的辉煌未来。
在产业链的下游,我们关注需求端,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三大领域。而在产业链上游,尽管许多子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但我们专注于那些在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部件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潜力股。
基建投资作为国内经济安全运行的稳定器,持续保持高位。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国内基建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与过剩产能消化带来了积极效应。我们预见核电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将持续繁荣。
在制造业投资方面,中国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工业4.0的浪潮下,智能制造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生产模式。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和3D打印等领域无疑处于长期景气期。
而关于房地产投资,我们更侧重于回避那些主要靠房地产需求拉动的机械装备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五大领域:
航空航天装备(民参军):民参军市场的开放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领域提供了机遇。随着政策的推进,国防工业体系逐渐开放,技术优势成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推荐关注新研股份、应流股份等企业。
智能装备:智能装备如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制造业的动力源泉。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高端数控机床技术的缺失催生了对智能装备的巨大需求。我们关注那些在数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拥有核心实力的公司。
3D打印:3D技术即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我们当前看好桌面级3D打印设备市场,中长期则看好3D打印材料及应用服务市场。
核电装备:能源战略布局与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了核电发展。国内核电领域的前景广阔,值得高度关注。
站在时代的风口,中国制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领域在未来创造更多的辉煌!在2015年,核电领域迎来了实质性的发展契机。这一年,国内核电重启的速度明显加快,预示着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据初步规划,到2030年,中国的核电发电占比将从当前的2%跃升至8%-10%。而在未来五年里,核电设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000亿元,到2020年至2030年,核电设备的投资额度更是将达到惊人的2500亿元。
在中国,核电被视为对冲经济的重要力量,与国内高铁并驾齐驱。国内核电项目审批流程加速,与此核电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实力。核电的时代已经迈入黄金时期。
在这一黄金时期,我们应密切关注那些在核电领域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在核一级主管道、主泵泵壳等领域表现出色的公司。对于那些核电设备业务占比高,或在未来有大幅提升趋势,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进口替代的个股,尤其值得关注。例如应流股份、盾安环境、日机密封和通裕重工等。
与此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铁路建设作为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不断加码。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不低于2.3万公里,总投资更是高达2.8万亿元。高铁动车组的需求旺盛,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随着国内新线路的投产和线路的加密需求,高铁动车组的需求得到了保证。“一带一路”战略为高铁装备开拓了海外市场,而铁路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改革也确保了铁路(高铁)装备的稳定需求。南北车的合并将产生合力效应,使中国高铁更具实力参与海外项目。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内耗提高盈利能力,还将推进动车组标准化进程以及核心技术研制应用。
目前,中国高铁的核心零部件如高铁轴承、空心轴、轮对、刹车片以及连接器等,大部分依赖国外采购。这些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具备核心技术、有潜力实现进口替代的零部件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例如中国中车、永贵电器、康尼机电、鼎汉技术和思维列控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领军企业。
在业务转型升级方面,许多机械行业的上市公司正通过收购兼并来实现业务转型,介入有潜力的领域以实现持续发展。这些公司的并购不仅是为了塑造“大市值”公司,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做大做强。机械行业的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具有多种业务选择。智能装备、环保和航空航天是主要的转型方向,海外并购也处于起步阶段。建议投资者关注兴源环境、华西能源、慈星股份、金明精机、达刚路机和新研股份等具备潜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