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低端过剩魔咒 90%关键零部件靠进口

服务机器人 2025-01-15 13:47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近期,国际数据公司公布了一份报告,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中国(内地)依然保持着全球机器人技术市场的领先地位,其市场份额预计将在未来数年内占据全球支出的30%以上。到了2020年,中国对机器人技术的投资预计将突破594亿美元,这一数字较2016年的估算支出翻了不止一番,占据了亚太地区总投资额的一半左右。这一发展态势反映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活跃度和巨大潜力。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推进,“机器换人”的趋势愈发明显,这也促使中国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机器人销售冠军。各地纷纷将机器人产业视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国内已有超过一半的省份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设立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多达四十余个,企业数量超过五百家。这一热潮凸显了中国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机器人产业所展现出的巨大活力和广阔前景。

在这股热潮之下,国产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却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尽管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如火如荼,但本土品牌的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占可怜的4%,大量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这一现象揭示了国产机器人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

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在增长,专有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实现了批量应用,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餐饮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国外的先进企业相比,国产机器人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上仍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国内企业仍然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的是以搬运和上下料为主的中低端机器人,缺乏高端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

业内专家指出,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的系统集成商。国内大多数企业集中在下游环节,缺乏在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减速机和控制系统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这导致我们生产的机器人智能水平较低,与国际巨头如ABB、库卡、安川电机和发那科的产品存在巨大差距。

为了推动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企业。例如,东莞每年投入巨额资金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并建立了多个机器人产业园或产业基地。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仍存在重复建设、低端机器人产能过剩的问题。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是国产机器人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机器人市场虽然蓬勃发展,但国产机器人在核心技术方面仍需努力。只有通过持续的研发和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解读机器人行业“突围”策略:突破核心技术与持续创新的必要性

据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透露,国际几家知名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七成以上。这表明中国在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上仍有待突破。随着工业机器人的高速发展,其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成为了中国企业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总经理石金博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生产方面仍显薄弱,大量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国产机器人的成本,也限制了国产机器人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对于本土企业来说,要想在机器人领域立足,必须突破这些技术瓶颈。例如,国产RV减速机虽然已经在产量和精度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等领域与国外产品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对此,企业需清醒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

随着各地推动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技术改造,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但也引发了人们对新兴产业的担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指出,如果国产企业不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可能导致产业陷入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境。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影响整个行业的未来。面对这一挑战,企业不仅要抢抓市场机遇,更要攻克技术难关。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的明珠,各国都在积极投入资源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压力的更应冷静思考,明确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强调,发展机器人产业不是简单的追风口,而是要真正攻克技术的关口。这意味着企业应将重心放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和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整合创新资源、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提高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等。为了防止行业无序扩张和规范发展,还计划加强规划引领、提高准入门槛和制定行业标准。

面对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竞争态势,中国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突围,必须重视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持续创新。这不仅包括技术研发,还涉及人才培养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和企业应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以提高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注市场的机遇,更要注重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以实现真正的“突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