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进展不是太快,而是太慢
从Altman的辞职引发的Q算法热议,似乎让人们误以为强人工智能即将来临。现实却并非如此。人工智能虽然有所进展,拥有巨大的潜力和颠覆性力量,但整体发展速度并非迅速,而是相对缓慢。
再来看图灵测试2.0,它仿佛是在告诉我们:要抛弃旧有的图灵测试,但又需要重新回到它。1950年的图灵测试是一个基于人与机器问答的评估方式,当无法区分问答者是人还是机器时,机器便通过了测试。
在当今的某些场景中,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确实可以成功通过这一测试。这一版的图灵测试似乎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被认为是一个过时的测试方式。图灵测试的基础内核仍然具有价值。它设定一个场景让人工智能完成,并通过外部感知来判断智能是否足够,这一点并未过时,反而变得更加关键。
对于图灵测试的扩展版本,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圈定一个职位或场景,然后观察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完成它。体验服务的一方并不知道服务提供者是人还是机器。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胜任,那么它就通过了图灵测试2.0。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虽不场面宏大,却是一部深藏经典的科幻之作。影片中,一名男子声称自己是一名活了长达一万四千年的穴居人,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甚至与佛陀和有过深度交流。屋内的一群科学家们试图用逻辑验证他的言论,却发现纯粹的理论验证无法得出真假。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知识丰富、逻辑严密,我们仍无法分辨真假,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如此。其是否真正具备智能,不仅是学术和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商业问题。人工智能需要走出实验室,经受更大场景的考验,而不仅仅是一个只能进行简单对话的语言模型。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图灵测试的核心,对其进行升级,以适应全新的智能对比需求。
文章《AI能赚到钱了么?》从全场景覆盖法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关注度的提高,这个视角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文明建立在智能之上,因此看待人工智能可以有无数视角。有些人像无锚点的幻想家,认为人工智能无所不能,如同超人;有些人则是技术视角的纯粹主义者,对人工智能的进展要么过于悲观,要么过于乐观。
无锚点和尺度的摇摆容易让人失去方向,而尺度本身才是关键所在。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技术圈子内取得了显著进步,如在识别率和内容生成方面都有显著突破,但如果从升级后的图灵测试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面临挑战。这就像一条无限接近突破点的曲线,却始终未能实现突破。我们需要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既要关注其进步,也要看到其面临的挑战。以企业内的分工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职能、产研和业务领域的岗位分布。在一个拥有100至200人的产品公司里,从职能角度看,有HR、财务、IT、行政、知识产权等岗位;从产研角度看,有产品、研发、供应链、测试、运维等岗位;从业务角度看,有市场、销售、售前、售后等岗位。每个岗位还会进一步细分为前端、后端、APP等职责领域。
当我们从图灵测试2.0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岗位时,会发现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仍存在许多挑战。即使是进展最大的编程领域,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完成需求模型向开发模型的映射。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协助完成一些任务,但在编程过程中,仍需要人类抽象出需求模型并将其转化为prompt。一旦程序出现问题,人工智能的修正能力也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它缺乏对程序整体性的认识。这导致在修改旧程序时,需要一个具有整体性认识的人进行协助,否则修改可能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在当前的科技大潮中,OpenAI正全力冲刺,其决心与投入可谓前所未有。我们所期待的,不仅是他们能跨越技术难关,更希望他们能在商业领域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正如我们所见,未来往往诞生于两种可能:一是如水库般平稳运行,时而发挥供水功能;二是如蓄积的势能般,一旦突破,便如奔涌的江河。
对于行业重构而言,第一步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变革与调整,就像是一场巨大的折叠,内卷到极致之后的新生。这场“大折叠”并非易事,我们可以从电商的发展历程中寻找类比。电商行业的崛起,无疑对传统百货造成了冲击,同时也催生了外卖、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这种变革,首先是传统业态的折叠,然后才是新生态的繁荣。
人工智能的图灵测试 2.0 若是通过,也将经历类似的变革。当日常文案写作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时,API的商业价值可能仅为原来的千分之一。这也会使相关职位成为历史,并为新角色的诞生铺平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淘汰现有职位;另一方面,新模式自身需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果无法完成这些转变,那么结果可能对人不利且失去意义。
在Altman短暂离去的日子里,一个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每次对OpenAI的调用都会带来亏损。这表明OpenAI目前正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状态中,依靠全球的关注度和资本来维持运作。这种关注度和兴奋点的波动在某种程度上与庞氏骗局相似。但重要的是,OpenAI能否最终实现其商业价值,并开启下一个发展循环。否则,一切的美好愿景都可能化为泡影,像庞氏骗局一样最终无法兑现承诺,迅速失去价值并走向崩溃。我们期待OpenAI能够突破重重难关,创造出真正的商业价值,引领行业走向新的繁荣。从当前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AI)的良性循环构建可谓是一项宏大的任务。AI需要通过图灵测试,这是验证其智能水平的关键一步。随后,需要激发新的正反馈模式,以促进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迎来AI原生的应用崛起,否则所有这些都只是前奏。站在这个时间点,那些认为AI发展过快的人看起来似乎有些可笑。
这不仅仅是OpenAI等少数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更是众多创业项目共同面临的问题。那些扮演引擎角色的通用大模型,如果无法通过图灵测试2.0的考验,那么基于它们的各种尝试和努力的成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潜在的风险正在悄然逼近。近期,我浏览了许多关于这些创业项目的介绍,看完之后的感觉是:如果大模型的智能峰值无法达到图灵测试2.0的标准,那么这些项目可能会像干涸的湖泊中的鱼一样逐渐失去生机。
这类情况无法具体举出某个项目进行点评,但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某些企业使用多个平台进行数据对齐,这个过程非常耗费人力,如果能够结合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和模型进行改善,这无疑是有价值的。如果AI的智能比例不足,那么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将不足以弥补其消耗,这在商业上是不成立的。
再比如,很多人发现家务繁重,如果有一个机器人来帮忙做家务,这无疑也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够,那么它就无法完成真正有用的工作。
顺便提一下,在周末参加某个活动时,我见到了一些所谓的具身机器人,简直让我失望至极。这些所谓的进步与十几年前的机器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只是底盘加上PAD。真正取得进展的其实是智能音箱中经过长时间打磨的部分,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依然很高。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重构之旅
在现今的浪潮之下,众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AI企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弹药。无论是芯片研发还是数据支持,每个人都梦想成为英伟达的化身。若未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新标准,那么可能涌现一家又一家企业,但真正的突破仅此一家。
智能的巅峰尚未触及,众多产品似乎被一条无形的线所束缚,无法跨越。投入的资金不容忽视,但却未能创造出真正的新价值。这样的现象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真实困境——发展速度之慢而非快。我们不禁思考,究竟何为真正的进步?答案或许在于我们如何定义“血条”——进步的空间与潜力。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人类仿佛成为了一种大号工具,生活与工作之间常常产生角色冲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并非乐趣所在,但却不得不为之。这种现象的实质与摩登时代相比,更多的是一种程度的差异。人类、工具与组织模式共同构成了能力的上限,追求越高,其中的传送带转动得越快,人们也愈发忙碌。当面临失去这一角色的可能性时,人们会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这似乎意味着经济命脉的断裂。
那么,如何在失去不喜欢的事物后找到喜悦?人工智能作为文明的重要元素,为我们提供了重构社会结构的力量。它如同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带来了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可能性,如贫穷与饥饿。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提高整个社会的自由度,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问题解决空间,推动我们走向一个更为高级的综合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文的关系,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为人类带来福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旅程,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前景令人充满期待。我赞同凯文凯利的观点:科技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利与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科技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至少它扩大了我们的可能性边界。
从这一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呈现出一种稳健而渐进的态势。在这个时代,技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以及商业洞察相互交织,使得关于人工智能的观点层出不穷。当前阶段,纯粹从技术角度或社会角度解读人工智能,可能并不足以揭示其全貌。
我们需要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那种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矛盾状态,它如同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回归到图灵测试 2.0 的探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图灵测试 2.0 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工智能的潜力与挑战,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商业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来源:钛媒体)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