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正伟)6月12日消息,在由凤凰网科技与CES官方联合举办的“驱动革命”分论坛上,凤凰网科技频道主编于浩、思岚科技CEO陈士凯、声智科技(SoundAI)联合创始人常乐、猎户星空首席战略官王兵四位嘉宾围绕机器人相关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面对主持人于浩抛出的现在机器人处于什么阶段?离我们想象的能够帮我们做饭、带孩子这个阶段还有多远等问题,三位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各抒己见。
机器人完全成熟还很遥远
在猎户星空首席战略官王兵看来,科幻片中无所不能的机器人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比较遥远。据王兵介绍,人类的能力简单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感知、认知、决策和执行。在感知层面,如今的一些传感器能力已经超过人类,认知和决策则差距还很大,尤其是执行做的最差。
他进一步解释称,人是靠肌肉组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的机器人比如波士顿动力是用纯液压或者是电机做的,这些产品整个的能量效率或者说可操控性上,跟人的组织结构差距还非常大。这也就导致了打开冰箱取一瓶水这样在人类看来很简单的操作,对机器人来说,难度却非常高。
声智科技(SoundAI)联合创始人常乐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现在的机器人虽然已经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了,但还是停留在感知智能的阶段,到达下一步认知智能需要有很长的过程。她认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是空间物理环境对机器人的一些影响,也就是场景智能。
“语义智能智慧的部分,其实我们已经在突破,可能还是先针对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场景,比如餐馆或者说工业的固定场景来做一些感知智能,连接语义打通语义分析,下一步我们才能做通用的大平台服务更多的这些场景。”常乐说。
解决空间物理感知环境对交互的影响,是机器人领域从业者要跨越的一个鸿沟。这是因为没有好的传感器,没有好的感知,做一个好的机器人就是天方夜谭。第二个障碍则是语义理解。声智科技是一家专门做语音交互系统的公司,为国内一些一线的机器人品牌提供语音交互的操作技术。
在常乐看来,现在行业还只能做垂直领域的一些语义分析,通用领域其实还有些困难,有很大的瓶颈需要突破。第三个则是需要慢慢突破的庞大用户量瓶颈。“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源源不断的对产品进行提升,也就是能不断的扩充它的知识图谱,不断的扩充它的数据库,使它更加的智能。”常乐说。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更多的人和用户去使用这些机器人,使用这些智能的设备,那我们永远都达不到一个高度。常乐强调,必须有大量的人去使用,厂商才知道大众用户的习惯是什么,才能不断的挖掘用户体验,从而打通完整的机器人的链条。
5G是机器人发展的加速器
“现在的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思岚科技CEO陈士凯表示。虽然这个行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在一些垂直细分领域,机器人已经能够做的比人类更加出色。他认为,现在把机器人看作是一个工具,如、仓储物流机器人,在一些场景化领域,它们干的活比人更好。
在陈士凯看来,包括机器人在内的AI技术虽然还不是那么先进,但它们并不是代替人,而是一种增强、互补的关系。机器人在解放人工的,一定会提供很多新的就业机会。
王兵补充称,“商业服务的环节,比方说回答一些场景相关的问题,帮我们递送一些东西,跑腿像这样的任务其实今天我们可以用机器人来实现了。”王兵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机器人用在图书馆做讲解员,在政府大厅指引办事等。
“我们今天拥有的是专用智能,不是通用智能,没有办法做一个机器人能干所有的工作,能做的事情就是针对一个场景专门设计一台机器,这台机器就能做这个工作。”王兵说。
在圆桌讨论中,常乐认为现在的智能音箱改变了交互的方式,使大众对智能音箱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认知,快速的普及。但在她看来,智能音箱还只是机器人的初级载体和突破口,并不是最终形态。
这是因为它只是局限在智能家居、音乐这个场景来提供一些智能交互的内容,只有当这个载体落地到更多的机器人上面,才会打开一个更大的市场。常乐认为,5G对整个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强心剂或者说加速器。
“5G到来以后的话,整个带宽都变得更加棒了,延迟也变得更低了。我们提供以前想象不到的,可以做的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会更加丰富了。”常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