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在南海西北陆坡深邃的海底,两艘古老的沉船被意外发现,它们静静地躺在1500米深的海底,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这两艘沉船,分别属于明代正德年间和弘治年间,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一号沉船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它的核心区长37米、宽11米,堆积了超过十万件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青花、珐华、单色釉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以及竹木器,部分瓷器的底部还刻有“福”、“正”、“太平”等字样,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祝福和期盼。
二号沉船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核心区以码放整齐的原木为主,辅以少量的陶瓷器和铅锡器。根据推测,这艘船可能是海外贸易返航的船只,满载着珍贵的资源和商品。
经过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28件(套)。这些代表性的器物,如珐华梅瓶、酱釉陶罐、青花执壶等,都是那个时代的瑰宝,见证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
这次的技术突破和考古模式的创新也令人瞩目。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的协同作业,首次实现了深海遗址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长基线定位系统的采用提升了测绘精度,柔性机械手的运用则降低了深海作业的风险。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形成了“科技+考古”的融合模式,为深海考古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这次发现不仅印证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荣,也展现了我国文明探源的新突破。它将水下考古的范围从近海拓展到了深远海,为研究古代海洋文化、造船技术以及海上交通网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如今,相关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推进遗址的保护和文物的修复工作。后续的研究将结合多学科手段,深入沉船的年代、航线和贸易体系。这次发现无疑是我们对古代海洋文明认识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我们走向海洋文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