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提出情感交互标准 机器和人能谈恋
从德国柏林的国际标准会议传来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中国科研团队在情感交互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科研人员携手,成功提出了一项全新的国际标准——“信息技术情感计算用户界面框架”。这一标准的诞生,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跨入了新的里程碑,让我们对于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以及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联手,共同推动了这一项目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立项。其中,软件研究所的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主任王宏安研究员向我们证实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
王宏安表示,这不仅是中国在“用户界面”领域首个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准项目,更是国际“用户界面”分委会中,第一个关于情感计算的标准。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为人机情感交互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的“话语体系”,定义了如何表达喜怒哀乐。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日中天,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人们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到谷歌Master完胜中日韩三国围棋顶尖选手,再到机器人小度在《最强大脑》节目中的出色表现,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前沿的热门话题。而此次情感计算用户界面的标准化,更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期待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人们开始期待机器人能够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情感思维,成为真正的“智能”存在。而此次标准的推出,正是为了让人机交互变得更为自然、真实。王宏安指出,目前界面中的情感交互信息处理缺乏统一标准,而这次立项的标准将对此进行规范,涉及情感分类、功能接口、情感表达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有了这一标准,未来的机器人将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够分享、分担人类情绪的“有温度的机器人”。它们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如电影观影调查、驾驶状态监测以及医疗领域的自闭症观测等。王宏安预测,情感计算机器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出现开拓性的典型应用,并逐渐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一标准的推出,不仅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人类与机器人的交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与机器人分享喜怒哀乐,共同度过每一个难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