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中国已经连续五年稳居最大市场份额的地位。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占比却出现了下滑趋势,这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正面临一个关键的创新拐点。
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销量再次刷新纪录,超过14万台,平均增速达到了惊人的60%。在这一繁荣的背后,国产机器人的占比却突然下滑了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引人深思。
产业创新的紧迫性已不容忽视。正如麦肯锡亚洲运营咨询业务及物联网负责人Karel Eloot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寻求向价值链上游攀爬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机器人人才短缺和知识产权的缺乏。
目前,中国持有的工业机器人专利不到全球的1%。在8000多家机器人公司中,大多数公司处于低端市场,并且大部分业务集中在系统集成,缺乏自主的产品原型和复杂的产品解决方案。
国产机器人占比的下滑,主要是因为外资机器人在品牌、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领先国内同行。在汽车制造等细分市场,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九成。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焊接类应用中,本土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不足15%。
与此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了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试图通过降低价格来占领市场,但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花费高昂,但引进后却以低价销售。赵杰强调,价格并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产品性能一致的基础上,价格才有竞争力。否则,单纯追求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
从客户的角度看,耐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投入成本的回收。一些用户因为第一年购买低价产品后遇到质量问题,选择重新购买进口产品,这导致用户对国产机器人的普遍不信任。对此赵杰举例表示有两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贸工技”和“技工贸”,但关键在于能否掌握核心竞争力。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才能带来真正的商机和发展前景。否则无论谈论商机还是产业都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的创新成果和突破性的过硬产品才能为国产机器人带来真正的商机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