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机器人 一部挽救人类生命的发展史
面对布满的危险地带,人类望而却步,机器人却能毫无畏惧地前行。在众多的机器人应用中,拆弹工作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机器人的每一步行进,都仿佛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其主要任务,就是让失去效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虽然拆弹机器人在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机器人。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机器人应当是能够自动执行复杂动作的机器。拆弹机器人却需要人类的远程操控。它们更像是无人机或者无人驾驶汽车,扮演着人类拆弹专家的“遥控器”角色。英国陆军形象地称它们为“博士”,为人类专家提供了近距离检测的机会,无需让专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之中。
一旦检测到,这些机器人便会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操作,使其失去效能。它们的操作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针对,还包括、未爆炸的弹药等各种。
回溯历史,第一代拆弹机器人的代表是Wheelbarrow Mark 1。起初,英国陆军中校皮特?米勒尝试使用电动独轮车底盘来牵引可疑,将其带至安全地点引爆。原型车的可操作性较差,于是车辆工程研究所着手改进其控制和追踪系统。
现代拆弹的关键已不再在于引爆,而是使失效。为此,拆弹机器人通常会采用高压水流喷射设备电线的方法。大多数爆炸设备依赖电源引爆,因此破坏其电路是使之失效的关键。部分爆炸设备拥有监测机制,一旦察觉到电路被干扰,便会自动引爆。这正是拆弹机器人存在的重要意义。
尽管拆弹机器人的核心功能始终如一,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在设计和功能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今的机器人越来越小型化,功能却越来越强大。而且,拆弹机器人不再孤军奋战,而是与其他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协作,形成一支强大的团队。例如,有的机器人负责搜索,有的则负责拆弹,共同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