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效应下 机器取代人类不可避免
理解未来:机器人与人力的新博弈
如今,"机器人"和"自动化"这两个词在许多人的心中引发了焦虑,担心他们可能会夺走自己的工作。《纽约时报》和《福布斯》等主流媒体也在关注这一话题。虽然媒体报道中可能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自动化取代手工劳动的趋势已经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并在二十一世纪呈现出加速的态势。
现在,大部分被机器取代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当机器也开始取代知识劳动时,情况又将如何呢?我认为现在就开始思考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虽然目前机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手工劳动上,但未来其破坏性的影响可能更多地出现在知识工作领域。
我的就业市场开发理论建立在两大关键假设之上:一是随着每一个发展周期的进行,市场上所需的人类劳动力会逐渐减少;二是普通人难以完成的工作,其附加值会更高。
为了提升生产力,简单的任务容易被机器取代,而复杂的工作则仍然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少的人就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经历了工匠时代、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人工智能革命的时代。
劳动技能遵循高斯曲线规律,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都适合从事手工劳动,而信息经济则需要最顶尖的技能。换句话说,普通工人在就业市场上增值将越来越困难,他们需要更多地学习以适应这个变化,而不仅仅是接受短期的培训。最终,许多适应体力劳动的工人可能无法胜任信息经济中的岗位,这可能会导致许多经济体出现重大问题。
就业市场可以划分为两类工人:创造型工人和操作型工人。在信息经济中,能够创建系统的工人的情况是最好的,他们的价值增长也是最高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即使是这些工人也可能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这就是知识工人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由于人类存在不稳定因素,如需要食物和休息,机器取代人类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可能无法匹敌人工智能。这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效应。
通过几个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Facebook的程序员与用户之比达到1:120万,企业雇员与用户之比变得越来越低。这意味着当这个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实际上不再需要很多人来提供服务。
移动应用产业被视为新的就业源泉,的确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并不适合普通民众的大规模就业。在这个商业环境中,并不需要很多人来取得成功。当各个平台能够相互沟通,形成一个超级生态系统时,所需的“中介”将会更少。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应用程序接口(API)领域发生。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改变现状,引入基于API应用的创新逻辑。
那么,哪些工作将被人工智能颠覆呢?许多专业服务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例如营销经理和律师。人工智能可以更有效地分配预算、优化广告计划,甚至具备创新能力。在法律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迅速找到相互矛盾的法律条文并给出最有利于己方的解读。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的工作被人工智能颠覆。当前人类所珍视的优势——道德感,这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精髓。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和准确性进行诊断,机器人甚至能毫无瑕疵地完成复杂的手术操作。毫无疑问,许多医生的专业诊断会被人工智能通过症状分析而验证。历史上,由于人为失误导致的误诊层出不穷,而人工智能则能避免此类失误的发生。人类的优势在于我们的同情心,这是许多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有些医生可能在这方面有所缺失。
在软件开发领域,即使开发者面临被取代的威胁,人工智能也在不断进步。一旦掌握了语法和句法规则,人工智能将比人类更出色地自我改进,推动其智力水平的加速提升,将某些研发中的假设变为现实。
那么,哪些工作能够抵挡住人工智能的浪潮而得以保留呢?
实际上,可能是那些需要手工技艺的工作。例如,低级的体力劳动,包括运输、清洁、维护、建筑等行业,这些工作更多地依赖于物理材料的使用,因为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人力可能比使用机器更加经济,因此它们得以留存。人类提供的体验式服务,如按摩、娱乐等,因其独特的人文情感和个性化体验,也会继续存在并发展。
在这个时代,虽然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类的价值和优势仍然无可替代。我们需思考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