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首个无人工厂 机器换人喜忧参半

智能机器人 2025-02-25 11:21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在繁华的“世界工厂”东莞,一幅未来制造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里,首家“无人工厂”的亮相,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制造业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工厂内的所有工序,均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电脑加工设备、无人运输车和自动化仓库设备精心操作。技术人员则坐在计算机旁,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车间的生产信息,一切井然有序,高效运转。

“机器换人”,换出产品新效益

当夜幕降临,广东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打磨车间内,60台机器手正夜以继日地打磨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整齐地分为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自动传送带上下料,全程无需人力参与。每条生产线仅有3名工人负责监控与检查,一切井然有序。

几个月前,完成这些工序需要650名工人。长盈精密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卫强向我们透露,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如今,打磨车间仍有60名工人,但未来这一数字将减少到20人。

隔壁的传统人工车间已经悄然废弃,蛛网结满了老式的人工打磨设备,仿佛时间的印记,见证了“无人工厂”的崛起。

探秘首个“无人工厂”:机器人的喜与忧

这是“机器换人”计划的第一步。长盈精密公司董事长陈奇星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两年,机器手的数量将增加到1000台,“机器换人”计划完成后,整个中后台操作人员将不超过200人,80%的工序将实现无人化。

尽管机器手刚刚上线,尚属“新手”,但其表现却令人惊叹。数据显示,自机器手上岗以来,产品的不良率从高达25%降至不到5%,产能也大幅提升,每月每人可完成2.1万件产品,远超熟工、能手。

“机器换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用工难的问题,更是工业制造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的标志,是产品品质提高的体现。陈奇星强调。

企业遭遇资金与技术的双重困境

这家企业只是“世界工厂”的一个缩影。东莞市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许多有意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却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两大难题。

罗卫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套机器手的费用高达18万元,而目前一名工人的年用工成本约为6万元。在不同的工序上,“机器换人”的替代率各不相同,有的工序现阶段进行“机器换人”并不划算。

而对于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进口高精度、高复杂度的机器人设备成为了一大难题。一台机器手的价格就高达20万元,如果配套设备全部进口,整个台组的费用将飙升至45万元。

除了资金问题,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也是许多企业的最大障碍。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并非简单的购买几台机器人就能实现,还需要企业具备应用研发的人才和能力。

“无人工厂”的启示与思考

“无人工厂”实质上是工业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无人工厂”、“无人车间”将会越来越多。针对其应用难题,“无人工厂”给我们带来了三点启示:一是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自动化进程;二是积极应对“机器换人”过程中的减人增人现象;三是培育、扶持自动化标杆型、示范型企业。这些启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无人工厂”的发展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这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东莞市松山湖基地提供了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这也反映出未来对于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大幅提高,对于只进行重复劳动的普工的需求将会下降。“无人工厂”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才结构的一次深刻变革。在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尽管目前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还不多,但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为了培育更多的自动化标杆型、示范型企业,形成行业拉动效应,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如同许多新兴行业一样,全国各地涌现出一股“机器人热潮”,大小不等的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一热潮中,李群自动化公司的总监谭军民先生,针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想与国际机器人行业的巨头企业展开竞争,必须集中资金与人才力量,培育出具有标杆地位的企业。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机器人产业才能具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机器换人”计划和工业智能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广泛普及。谭军民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机器人产业的深刻理解和无限期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