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下机器人对海底黑烟囱探测取得突破
探索深海神秘领地,介绍水下机器人的创新旅程
近日,从中国科学界传来喜讯,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在西南印度洋脊的热液活动区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个被誉为深海探险家的机器人,成功完成了试验性应用探测,深入被称为“海底黑烟囱”的神秘地带,获取了丰富的数据。
“潜龙二号”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的一项重要成果,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导,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技术单位联合研发。这款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AUV)的设计独特,主体长3.5米,高1.3米,宽0.7米,外部涂有鲜亮的黄色,并配有红色“鱼鳍”形推进器,宛如一条矫健的热带鱼。
尽管重量达到1.5吨,“潜龙二号”仍然能在深海中灵活穿梭,以2节的时速完成各项探测任务。此次在西南印度洋脊的热液活动区探测中,机器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海底环境复杂多变,地形起伏巨大,就像在石林中穿行一样。“潜龙二号”凭借先进的设计和技术,成功避开了所有障碍物。
设计师们为“潜龙二号”首次采用了基于前视声呐的避碰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障碍物规避能力。在单次下潜探测中,机器人成功触发了90次避碰,无一失误。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触碰事故。
自去年12月16日出发,到今年3月4日完成潜器验收试验和试验性应用,“潜龙二号”共完成了16次下潜,探测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18平方公里。单次下潜的最长时间超过32小时,最大深度也超过了3200米。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中国在深海硫化物热液区自主探测技术上的空白,也为提升深远海洋资源开发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随着陆地金属矿床的逐渐枯竭,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开发潜力日益受到重视。多金属硫化物是“海底黑烟囱”的重要产物,其中富含多种金属元素。而“潜龙二号”的成功应用,为我们揭示这一神秘领域的宝藏提供了可能。
“潜龙二号”的创新旅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也为未来的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