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外优秀机器人企业 我国工业机器人如何才能冲出重围

智能机器人 2025-02-12 13:30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走进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映入眼帘的是超过600台充满活力的工业机器人。这些钢铁巨人舞动着有力的臂膀,时而进行车架焊接,时而抓取零部件进行快速组装。它们之间协同作业,高效灵活,一台台崭新的宝马汽车就这样从流水线上驶向市场。

宝马工厂的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这些工业机器人运用了一系列的核心专利技术,使得整车生产的自动化率高达95%以上。

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全球各大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在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以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新。

尽管市场庞大,但我国的自主工业机器人品牌发展仍存在差距。近年来,“机器人换人”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也连续多年保持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全球最大份额。但与此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依赖进口高精度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完善,技术和产品应用均领先,如日本的发那科、安川,德国的库卡,瑞典的ABB等“四大家族”,几乎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相比之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市场占有率上明显偏低。虽然我国的机器人研发起步较早,但由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原因,相关技术研发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数据显示,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融资案例不断增多,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企业规模偏小且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专家指出,专利布局和产品的关联度不够紧密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企业尚未真正形成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有效保护。国外知名品牌如优傲、ABB等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拥有众多核心技术优势并进行了全面的知识产权布局。

为了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竞争力,需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还需要加强专利布局和保护,确保专利与产品的紧密关联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核心技术、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方面的较大差距,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机器人产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领域,我们的技术尚不成熟,导致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尽管如此,单纯从技术参数来看,国产机器人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负载、负载重量比、重复定位精度等,已经逐渐接近国外厂商的水平。但在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技术上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议价能力。据了解,国内机器人生产厂商采购核心零部件的单价往往是国际巨头的1.5到3倍,这无疑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也使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们必须深思如何发展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

行业专家指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机器人企业需明确自身定位,深耕细作,凸显优势。我们不仅要实现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还要提升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竞争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企业应积极跟踪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提早布局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健全机器人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加强机器人技术创新、专利布局与产品之间的关联度,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业内专家也呼吁国内企业重视核心专利技术的研发与拥有,只有拥有核心专利技术,才能打败同质化的竞争对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教授贠超表示,国内机器人企业仍有很多东西要学,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在未来,国内企业能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制造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