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众多企业华丽转身无人车间已经近在眼前
昨天上午10点,浙江晨丰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事行政副总陆伟正在浏览车间内灯头自动检测机产出的报表。在过去,该公司的灯头质量数据反馈周期长达两天;但现在,得益于全新的机联网技术,车间检测人员从百余名锐减至15人,产品的各类质量报表也能在当天即时传输至系统,管理层只需轻点鼠标,即可掌握情况。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企业积极拥抱机联网技术。
早在2014年,我市就积极推动了“两化”融合的五大专项行动,其中机联网是重点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刻体会到了机联网带来的崭新气象。机联网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互联网+通信”催生了微信,“互联网+出租车”带来了“滴滴”、“快的”,而“互联网+商业”则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成就了乌镇互联网医院……在这个未完成的公式中,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将创造无限可能。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企业的机联网也将展现出新的活力。
去年,在全市企业机联网工程现场会议上,嘉兴市“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指导组的蔡明茂详细介绍了机联网的丰富内涵。机联网不仅仅是设备的简单连接,它涵盖了物料、人员、产线、环境的全面联网,甚至是生产全因素的联网以及工厂的互联互通。最终,机联网的目标是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
2013年9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开展企业机联网工程建议的意见》中,形象描绘了机联网工程的重要意义。从过去的“一人负责一机”转变为“一人负责多机”,甚至“一人负责一个车间”、“无人车间”的模式,大幅减少了生产一线尤其是脏乱差、危险岗位的劳动用工。机联网工程正在推动制造业向“智造”转型。
浙江东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庄翠芬经理表示,面对招工难、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待提升等问题,机联网改造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机联网的甜头。
以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纺纱车间内虽然只有零星的工人在场,但机器却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中控室内的两名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屏幕就能实时监控机器的运行情况,确保产品的品质。该公司的高端产品已经得到了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知名轮胎品牌的认可。流程信息部经理查雪峰表示,这得益于产品稳定的品质和信息化的巨大支持。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项目建设,生产全过程智能化带来了1+1>2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产品品质,减少了用工成本,还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产品追溯。
不只纺纱车间,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许多生产流程都应用了机联网技术。类似的,浙江晨丰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机联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之前提到的灯头自动检测机外,该公司的成型、去毛边、冲孔、螺纹绞牙等环节的机器也都通过管道实现了连接。陆伟表示,通过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公司尝到了甜头,不仅实现了减员增效,还能及时生成各类报表,为生产管控和质量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持。公司的利润增幅甚至超过了销售额的增幅,这正是机联网带来的效益。他们公司正朝着“无人车间”的目标迈进。
我市的海利得新材料和晨丰科技只是2015年度应用机联网取得实效的缩影。全市范围内,凭借机联网脱颖而出的企业数不胜数。根据市经信委的统计数据,全市正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去年,嘉兴市全市范围内确认了113家第二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38家试点企业以及39个机联网示范项目。诸如嘉兴敏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福赛轴承(嘉兴)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均成功入选了嘉兴市机联网示范项目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在推动嘉兴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指出,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嘉兴市于2016年初出台了《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政策意见》。该意见旨在促进各个主体,包括项目、平台和支撑机构等,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并为智能制造工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区域、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示范(试点)建设和申报工作。
“我们将持续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力度,并在2016年开展50个机联网项目的评选工作。我们要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契机,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助力嘉兴工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坚信,这将为嘉兴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卓卫明主任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