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赋予医生超能力

智能机器人 2025-02-10 12:14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重塑医疗领域的尖端科技

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兴技术正在将许多原本难以想象的手术场景变为现实。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更是独占鳌头,代表了该领域的尖端水平。

自2006年国内引进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来,国内已累计开展了4万多例机器人手术,涵盖了多种科室。2月26日,国内首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基础培训基地在上海启用,为国内外医生提供培训服务。未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那么,手术机器人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为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够多年来独占鳌头呢?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更明亮的“眼睛”和更灵活的“手”。一段视频曾显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一个微小的玻璃瓶内完成了一个葡萄皮肤的缝合“手术”。葡萄皮的长度不足2.5厘米,厚度仅1毫米,但机器人却能完成得完美无缺。整个手术过程快速而精准,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精细操作能力得益于机器人的腕器械,其拥有7个自由度,更加灵活、精确,还能自动滤除震颤,确保手术的稳定。其成像技术也更加逼真,裸眼3D立体高清图像能将图像放大10倍,为医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是外科领域追求微创手术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操作难度较高。手术机器人能够帮助医生进行精细操作,减轻长时间手术导致的疲劳和手部颤抖问题。手术机器人还具有多自由度的手术器械、提供放大的三维影像、改变手术模式以及实现远程手术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手术机器人成为提升微创手术水平的重要工具。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功也得益于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世界对手术机器人的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断完善和优化,最终于1999年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发布,从此开启了手术机器人的新纪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和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性能使其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手术机器人市场。

301医院于2006年底引领潮流,率先引进了中国大陆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仅仅一年后,也就是2007年,他们成功完成了首例手术,展示了这一技术的巨大潜力。到了2014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更是迎来了第四代系统的更新换代,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飞速发展。

杜志江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之所以能独占鳌头,关键在于其对工程技术与医疗需求紧密结合的深刻理解与重视。他在参观Intuitive Surgical公司时了解到,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每天都会与医生充分交流,以确保机器人最大程度地满足医生的实际需求。

杜志江进一步详述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多重优势。这款机器人拥有多条机械臂,能够协调完成手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效率。其对人体切口位置的要求也有所放宽,使得手术更加灵活。而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从人身体的切口进入,如果切口要求过于严格,某些手术操作会变得困难。它还能快捷摆位,减少手术准备时间。当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需要从微创手术转为开放式手术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能迅速应对。其统一的接口设计减少了手术更换器械的时间,而主动预设的功能则不断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回首过去,医工结合是手术机器人研发的重点。上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涉足手术机器人的研究,多个团队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军总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都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杜志江强调,要做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医工之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医生需要提供手术操作流程、对手术机器人的使用需求和医疗应用禁忌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而工程技术人员则需要倾听、理解这些内容,然后进行设计和实现。这种互动可能是长期的。

当前,医用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全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内也出台了多个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部分,手术机器人在技术方面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和政策等方面。杜志江指出,手术机器人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的机器人系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跨界复合型人才。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需要持续性投入。要想在手术机器人研发领域取得进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引导、资本支持、企业努力等,打通研发、注册、生产、销售的链条。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