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高地 上海将发挥头雁效应
上海,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阵地,已经集聚了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并率先发布了首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这个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无疑将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上海市副市长吴清明确表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要任务。上海正致力于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从产业布局、技术攻关、应用示范、生态营造等多方面发力,而其中主线就是“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根据今年3月下旬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上海突出了三个“一”,其中的核心就是“一条政策主线”——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把握科技创新的新特征,努力成为理论新突破、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以及产业新方向的策源地。
这里的“策源”,意味着从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到产业新方向的“从无到有”。实现这样的突破,需要政策设计、制度安排、人才、机构、技术、金融资本等多方面的创新资源的集聚。还需要各类活动、平台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催生、孵化和激发重大的科技发明与未来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指出,“策源”的核心是让人工智能研究、技术及产业获得持续的创新动力。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上海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平台布局。
事实上,上海已经拥有众多优势。官方统计显示,上海拥有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同时也有一批基础研发平台、行业创新中心和AI实验室的启动。今年5月,上海被选为第一个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城市。这是因为上海拥有产业门类齐全、大数据资源丰富、智慧应用基础成规模以及产学研和人才优势等多方面的优势。
在这片热土上,不乏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例如,上海交大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现在有不少已成为人工智能创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最近,一些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上海本土企业也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这是上海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
思岚科技创始人兼CEO陈士凯表示,上海拥有强大的科技及产业基础以及人才发掘和培育的基础,这使得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发展得以在这里进行。上海的国际化氛围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禾赛科技就是从硅谷搬到上海的一个例子,该公司看中的就是上海对人工智能的政策支持和创业资源。
上海正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的创新策源地,拥有众多的先发优势。这座城市正努力将人工智能上升为优先发展战略,并期待通过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小i机器人:扎根上海十八载,智慧产业化之旅
源自上海的小i机器人,历经十八载春秋,始终专注于认知智能技术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创始人兼董事长袁辉透露,小i机器人已基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企业的服务、金融、政务等行业提供了智能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小i机器人还通过开放平台策略,赋能数十万开发者,共同推动产业生态的繁荣与发展。
热门领域下的冷静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的热潮汹涌而至,上海即将举办的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汇聚了众多企业与人才。但在王延峰眼中,人工智能领域的繁荣背后,更需要一种冷静的思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认为,“热门领域中的冷板凳思想”在基础研究方面尤为重要。
虽然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上海拥有基础研究的优势,但在全球视野中,中国的整体基础研究仍显薄弱。王延峰强调,人工智能的创新策源离不开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他特别指出,中国在AI通用芯片的基础研究和开源平台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几大知名的开源社区依然被国外主导,国内尚需努力。
在上海市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张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仍在于基础研究和创新。为此,科技部已经发布了人工智能的重大科技项目,并支持了多个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其初衷在于推动大企业将人工智能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
朱秀梅也在发布会上表达了对上海的期待。她希望上海能在制度探索、新技术新产品试运行、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走在前列,持续引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