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的奠基者与开拓者 追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原所长蒋新松院士

行业资讯 2025-02-10 08:51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在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庆典氛围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情缅怀了他们的前贤——蒋新松院士。这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先驱者,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科技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梦想到现实:蒋新松院士的水下机器人之旅

蒋新松,我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究的最早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探索之路可谓充满传奇。1980年,当他接过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所长重任后,便开始了对中国机器人发展之路的深情寻觅。他的目光锐利,瞄准了水下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

在蒋新松的引领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水下机器人的研究。1983年,中国第一台潜深200米的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成功研制。这不仅是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蒋新松智慧的结晶。

为了加速技术进展,蒋新松果断决策,引进美国水下机器人技术,迅速推动了国产化水下机器人的研发。短短几年间,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多款水下机器人,如潜深1000米的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以及应用于水下观测、海上航行保护等领域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诞生,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更为我国自主发展各类新型水下机器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飞天与探海的时代已经来临,我国的水下机器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从载人潜器“蛟龙号”成功下潜7000米,到“海斗号”潜深10000米,我国科技人员在深海探索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蒋新松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领航者

蒋新松不仅在水下机器人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还积极引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1992年,他提出以沈阳自动化所为技术依托,实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他独具慧眼,以应用工程为突破口,抢占市场并带动产品开发。

蒋新松用仅有的资金购进了机器人操作机,配以国产控制器,积极推动产业化进程。短短几年间,沈阳自动化所成功占领了汽车、摩托车等行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份额,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00年,以沈阳自动化所为第一大股东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序幕。蒋新松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机器人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和推进者。

一生执着追求工业自动化

蒋新松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工厂的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他的沈阳自动化所团队是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作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积极倡导并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制造业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蒋新松的一生,是对科技的不懈追求和对自动化的深深热爱。他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的科技领域树立了榜样,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蒋新松先生引领全国近两千名科技人员,投身相关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在短短不到九年的时间里,他成功地将CIMS技术在百余家企业进行实践落地,极大地提升了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显著改善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等关键领域。他的影响力远超企业边界,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

在1990年,蒋新松先生前瞻性地提出了将CIMS理念应用于非制造业领域的想法,亲自主导编制了CIPS项目申请报告,成功将其纳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到了1995年,他又引领团队提出了基于现场总线的新一代全分布式控制系统,并成功将其列入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在他的引领下,团队不断提出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拟实制造等一系列前沿的制造和管理理念与方法。

蒋新松先生的一生与工厂、工业生产紧密相连。他的心中早已深埋工业强国的梦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以科技为突破口,聚焦我国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了助力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他站在战略高度,提出将CIMS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努力为国有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改变竞争态势。

蒋新松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与拼搏。在他66年的生涯中,无论面对逆境还是机遇,无论身处一线科研岗位还是管理高层、战略制定者,他都饱含对祖国和科学的深情厚意。他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足以载入史册。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他的影响力依然深远。(本报记者沈春蕾整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