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成重要趋势 战略实施两步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明确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工信部与财政部共同编制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一《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到2020年,我们将显著增强智能制造的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传统制造业将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将在智能转型上取得明显进展。
第二步,到2025年,我们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重点产业将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面对制造业人力成本上升、“用工荒”等问题,许多传统制造企业正积极寻求“机器换人”的解决方案。一些省市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希望以此推动制造业的更新换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器换人”离真正的智能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不仅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需要,更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梦想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处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的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我们在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制约、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的薄弱环节等。针对这些问题,《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强调要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以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在研发和应用两端共同发力。
《规划》还提出,将智能制造的发展分行业、分步骤持续推进。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探索培育新模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我国智能制造将取得显著进展。我们将研发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我们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起智能制造人才队伍。这些努力将使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大幅度提升,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规划》指引未来制造业前行方向,特提出十项核心任务以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向新台阶。首要之务是加速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攻克关键技术装备,跃升质量与可靠性,并在重点领域实现集成应用。我们需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布局核心知识产权的积累。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构也是重中之重,将开展标准研究与实验验证,加快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
工业互联网基础的建设亦不容忽视,将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构建试验验证平台,并完善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推广力度,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总结和移植经验模式到相关行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推动智能转型,建设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将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广泛应用于传统制造业。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同样重要。引导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是大势所趋。需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壮大龙头企业集团,优化提升一批“专精特”配套企业。为实现区域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还需加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区域间智能制造资源协同。
人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规划》也强调了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将健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此《规划》还从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创新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辛国斌强调,当前制造业的互补性仍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应以多种形式继续深化交流合作,拓展重点领域合作,完善智能制造标准合作机制,并积极推动信息共享和机会分享。通过多渠道推动多双边智能制造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交流,加强人才培训,共同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