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货下的中国市场 国产机器人迎来真正的上升期
在生机勃勃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大潮中,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如日中天。随着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的纷纷增资扩产,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愈发显著。据GGII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国产机器人销量超过4.5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5%,其中多关节、AGV的增长尤为突出,增速超过50%。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共同繁荣,尤其在中国,市场需求的“井喷”现象引人注目。
这一现象得益于汽车领域和3C领域的快速增长。受益于此,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出现了缺货现象,尤其是减速机企业和本体企业受影响最为显著。全球减速器市场的暴增,使得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这两家巨头都出现了缺货情况,交货期延长。绿的谐波等相关负责人证实,不仅谐波减速机市场出现缺货,丝杆、导轨等零部件也供不应求。这一现象推动了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实质进步,控制系统、减速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等国产化替代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在自动化行业的繁荣背景下,众多机器人企业销售情况大好。包括abb、发那科、库卡、安川等在内的知名机器人企业都出现了供不上货的情况,货期延长。新时达(002527)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基本上不接小单,大单货期长达10-15周。埃斯顿(002747)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工厂经常加班。针对3C行业推出的mini机器人ER6C-730一经上市即被预订一空,需求订单持续不断。
随着机器人在更多行业得到普及推广,整体机器人的需求呈现两位数的增长。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中国市场自2013年开始就连续出现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都在40%左右。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出现了小的“井喷”状况,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这表明中国机器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
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开始扩大产能。库卡、安川电机、发那科、哈默纳科等知名厂商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产能。发那科投资约630亿日元在茨城县筑西市新建工业机器人工厂。安川电机扩大位于江苏省的工业机器人工厂产能,将生产能力提高到目前的2.5倍。川崎重工新增三条装配线,扩大在中国的机器人生产。ABB公司计划将机器人生产能力提高一倍以应对市场需求增长。现代重工成立工业机器人子公司并计划扩大生产规模等等举措说明了这一市场的竞争之激烈与巨大潜力。同时, 爱普生的产能也默默地同比提高了一倍,目前所有型号的机器人产能加在一起达到了惊人的每月三万台左右。这是一个繁荣而充满活力的市场,充满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内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大企业纷纷采取积极措施,扩大产能,应对市场需求。
在减速机领域,力克精密和恒丰泰等国产企业已经行动起来,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进行扩产。其中,恒丰泰预计2018年产能将达到2万台,产品主要面向海外市场。
与此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的增资扩产态势十分火热。例如,德梅柯未来工厂引进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并正式投产,格力也在洛阳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特别是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不仅建成了年产10000台套工业机器人新工厂,其子公司还在汽车智能化柔性焊接生产线等多个项目上进行建厂扩产。埃斯顿、珞石科技、同川科技、科大智能等企业也都在加大建厂力度。
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实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大幅增长。这一增长得益于国外品牌缺货问题的出现,为国产机器人提供了发展机会。业内分析人士早前预测,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增长20%—30%不是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企业已经实现了翻倍增长。
曲道奎指出,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也是推动国产机器人增长的重要因素。现在不仅大型企业在使用机器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开始引入机器人技术。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再仅限于汽车和电子行业,五金、石化等其他行业也开始广泛应用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已经成为制造业中通用的生产设备。”
在市场竞争方面,机器人中国市场的争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新时达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等国内企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时达机器人已经累计获得了近800台的订单,而埃斯顿的智能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年产机器人将达到15000台。多家企业都有望在2017年实现突破1000台销量的目标。
数据也支持这一趋势,埃斯顿在2017年上半年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收入同比增长274%,新松机器人的工业机器人营收也超过3.4亿元,占总营收的33%。这一切都表明,国产机器人的“上升期”已经到来。在这一阶段,集成商和用户对国产机器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怀疑到接受,实际验证证明了国产机器人的不断进步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