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中国机器人制造业预测分析
当前,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域仍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导,高端市场则被日本和欧美企业所占据,呈现出国外产品竞争激烈的情况。而在国内,机器人产业呈现出了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既有市场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助推,也有盲目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1年)》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规划提出,要在五年内构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并明确了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发展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推进应用示范以及培育龙头企业等五大主要任务。当前,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中游及下游的投资潜力巨大,特别是在政策红利凸显、资本市场助力的当下。
(二)协作机器人迅猛发展
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协作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大亮点。随着中小企业借力协作机器人迈向工业4.0,这种人机协作的趋势正在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高速发展。遨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最新工业协作机器人,从控制器到软件、操作系统都是自主研发,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协作机器人的销量及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相当高,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中西部。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较早,实力雄厚,四大家族及国内龙头企业在此均有分布。珠三角地区的控制系统占有优势,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中西部地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劲。
(四)下游制造业产业升级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精细化生产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多数仍处于自动化的早期阶段。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我国工业制造将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产业升级,这将释放对自动化设备的大量需求。
(五)机器换人的趋势
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正在推动关键岗位的机器人应用,特别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推广专业机器人。“机器换人”的热潮正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兴起。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政策、技术、产业集聚等有利因素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工业机器人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技术、市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自主创新、产品档次、成本压力和品牌认可度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自主创新的短板
尽管中国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一些核心技术,如本体设计制造、控制系统软硬件、运动规划等,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核心技术原创性成果和创新理念上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基础功能部件方面,我们长期依赖进口。这不仅限制了我们的技术独立,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二、产品结构的优化需求
当前,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市场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内机器人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这既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也有盲目发展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提高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优化产品结构。
三、成本压力的挑战
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例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使得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与外企相比,国内企业在购买这些关键零部件时,价格往往高出数倍,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品牌认可度的提升
在机器人市场,外企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亟待加强。由于用户企业已经习惯使用国外品牌,特别是汽车和电子工业等高品质要求领域,自主品牌的本体和零部件产品难以投入市场,甚至已有的成功应用也难以推广。提升自主品牌的认可度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展望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销量预测,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2.7万台,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24%,到2022年,销量将达到近29.3万台。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预计2022年将达到近50亿美元。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应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提升产品档次,降低成本压力,提高品牌认可度,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抓住机遇,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