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业界大佬谈机器人发展

智能机器人 2025-01-21 13:55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七月二十一日,第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产业峰会于合肥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此次峰会标志着机器人世界杯举办十九年来首次举办机器人产业峰会,合肥一时间成为机器人话题的焦点。让我们聆听业界领军人物对于机器人发展的独到见解。

陈小平,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他聚焦于机器人精确测试的重要性。陈教授指出,精确测试是服务型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瓶颈之一。中国科技大学团队正在倾力打造先进的机器人精确测试技术,为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铺平道路。这套系统是由中科大牵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研发而成。陈小平教授强调,精确的标准测试不仅在赛事评判中具有重要作用,更对服务机器人的量产具有深远影响。他还展示了中科大的科研成果——“可佳”机器人,引起现场业界的广泛关注。未来,“可佳”为代表的国产服务机器人将从实验室走进市场,通过降低成本和不断提升技术,让更多的用户接触并使用到机器人。

国际RoboCup联合会前主席韦罗莎则展望了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他指出,未来的机器人将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人机交互完成任务或获取技能。韦罗莎展示了一款具有独特设计理念的机器人,虽然构造简单,却能在局限的条件下展现出卓越的功能。这款机器人在演示视频中成功穿梭于大楼之间,完美避让障碍物并精准定位。尽管没有手臂,但它却能够通过电子口音向人类寻求帮助,并在人类的协助下完成任务。韦罗莎介绍,这是一种“人机合作机器人”的模型,目前这类机器人已经服务多年且表现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在峰会上分享了全球机器人的增长趋势。她介绍,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在2014年达到了22.5万台,同比增长了27%。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人工成本的上升,预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同样庞大且正在快速发展。

这场峰会不仅展示了机器人的先进技术,更让我们看到了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将更加智能、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随着应用的逐步扩展,服务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机器人企业正由汽车行业向电子信息制造、食品加工、物流等多元化传统行业广泛渗透。徐晓兰在峰会上深入解析了机器人应用的广泛领域,从工业领域扩展至家具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以及国防军事等多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服务机器人的数量已经接近2500万台套,市场规模超过28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一半。这一数字充分显示了服务机器人的巨大市场潜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在推动机器人产业进步,催生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崛起。

服务机器人以其友好性、功能性、拟人性、安全性与经济性等特点,主要替代人的功能与智力。徐晓兰在全国“两会”上也指出了服务机器人的国内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整个服务机器人产业相对较为薄弱。

技术层面,我国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灵巧操作及感知与智能核心单元等方面存在瓶颈。尤其在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关键部件上,受材料、设计、加工和装配工艺等限制,其可靠性无法与国外产品相抗衡。在传感器、仿人脑芯片以及实用化智能软件方面,我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显著。对此,我们需要提高设计理念,加强行业紧密配合,积累仿真环境试验数据,提高应用工艺与集成设计水平。

在英特尔的视野中,机器人产业的未来离不开开放的合作与创新。作为第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及学术大会的赞助商,英特尔承办了首届机器人世界杯产业峰会,倡导产业内的协同合作,以加速智能创新。为此,英特尔计划打造一个开放的机器人平台。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强调,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协作。他认为,不久的将来,各种机器人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它们将具备更强的感知能力、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和对周边环境的反应能力。基于英特尔架构,中国机器人产业更容易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大学、科研机构到机器人产业链乃至用户都能受益。

在本届机器人世界杯期间,英特尔展示了多项创新技术成果。其中,“Bunnyman机器人”能够在识别物体后给小朋友讲故事,还能进行笑脸识别和拍照,其丰富的功能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展示这些创新技术成果,英特尔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热爱机器人的创客和大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