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零部件供不应求今年机器人销量或激增
近期,国内机器人市场的零部件呈现回暖趋势,需求旺盛。相较于汽车行业的复杂产业链,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产业链更为简洁。这一市场可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主要负责生产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中游则是本体生产商;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包括单项和综合系统集成商。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机器人零部件的销售情况可以说是机器人市场整体表现的晴雨表。为此,中国机器人网的记者特地采访了多位机器人零部件生产商,深入了解市场状况。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忙碌”成为了零部件生产商们的高频词汇。相较于去年,今年市场对零部件的需求激增。苏州绿的副总经理李谦表示,尽管公司一直在扩大生产,但仍难以满足当前旺盛的需求。智同科技也表示,今年零部件的供应紧张,订单需求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
仅仅过了春节两个月,国产零部件的产能就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零部件厂商纷纷提出提升产能,以缓解生产紧张局面。那么,市场对国产机器人零部件的旺盛需求,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2021年机器人的销量能否实现大幅增长呢?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机器换人的趋势愈发明显。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厂商面临求职人没来、来了就离职的困境。与此随着网络经济的崛起和5G技术的应用,工厂工人正在加速流向第三产业。这些因素都为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社会的进步也让机器换人变得更为迫切。为了满足生存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开发更智能的机器人替代人工显得尤为重要。在疫情之下,机器人的安全、高效、便捷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工厂青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即使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机器人的产量仍然呈现增长趋势。这也预示着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工厂对机器人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
国产零部件的供不应求既带来了喜也带来了忧。喜的是,这展现了我国在四大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掌握能力,国产零部件获得了越来越多机器人公司的信赖。目前,我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重要战略,国内厂商已经攻克了一些核心零部件的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据数据显示,国内谐波减速器的出货量以及RV减速器的应用量都在不断增长。我们也需要正视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与国际之间的仍存在不小差距的问题。国产零部件生产商仍需要继续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伺服系统驱动的机器人世界中,机器人的关节数量犹如其灵活与精准度的“命脉”。更多的关节意味着更高的柔性及精准度,而这背后,是对伺服电机性能的严苛要求。对此,清能德创——一家致力于机器人伺服驱动器研发的企业,揭示了一个现实:零部件的供不应求不仅仅源于需求的激增,更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困扰。缺“芯”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从制造走向智造的一大难题,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隐痛。
当下,许多系统集成商在汽车自动化焊接等领域仍然倾向于使用进口机器人而非国产机器人,这背后是因为他们对国产机器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尚存疑虑。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受制于人,议价能力几乎为零,甚至导致整机的制造成本与进口产品倒挂。零部件短缺的问题也暴露出我国零部件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本体和集成端,核心零部件的缺失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成本高昂,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正视差距,未来仍需努力。如果整个行业的销量都在提高,那就足以证明该行业的产品应用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机器人零部件销量的提升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公司开始将目光转向国产零部件。市场需求与商品供给之间始终存在着辩证关系: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市场也会创造商品、制造需求。
产业的腾飞需要全产业的共同努力,单靠一两家企业是无法实现的。目前我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整体份额仅占20%,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毛利率远高于本体和系统集成,因此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仍然需要依赖核心零部件的提升。只有当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真正提升,中国工业机器人才能跻身世界一流地位,机器人才能具有价格优势,变得更加亲民,助力更多企业实现自动化。
虽然国产零部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销量提升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否借着“机器换人”的东风,实现与国际顶尖技术的接轨,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