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人才紧缺 挖墙脚非根本之道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全国多个地方的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五千家机器人公司活跃在市场的各个角落。与此“机器换人”的趋势也从广东、浙江等地逐渐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中国机器人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目前,中国的机器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机器人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短缺成为一大瓶颈。尤为突出的是,机器人专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机器人市场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但专业技术和销售工程师等人才却面临短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根据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预计将达100万台,这意味着到2020年,需要大约二十万名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截至2014年,全国仅有九家职业院校独立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一百二十多家职业院校开设了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方向。机器人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这使得人才缺口问题愈发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迅速引进人才,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策略,这种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
近期,上海某家机器人公司试图整体挖走另一家公司的人才部门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反映了人才流动的问题,更凸显了机器人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对于企业而言,“挖墙脚”或许能短期内解决问题,但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了应对机器人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各级高度重视并纷纷出台政策。芜湖国家级机器人产业聚集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联合高校成立研究院,旨在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满足机器人产业的需求。他们还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整合资源,快速培养、输送和储备人才。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才。企业在追求短期效益的也要重视人才的长期培养。只有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中国智造”的目标。
当前,由于人才紧缺,一些企业不得不进行二次开发并面临仿制问题。一些企业的顶尖产品被仿制后失去了部分竞争力。熟悉操作机器人和做系统集成研发的技术人才也十分匮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和高校正在合作培养更多的机器人应用人才。
产业急速扩张带来巨大的人才缺口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产业扩张远超预期,机器人应用领域正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据业内预测,2020年需要约30万名机器人应用人才,每年需培养约6万名新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人才短缺,招聘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的难度不断增大,周期延长,甚至职场新人的平均薪资已经飙升至7000多元,但仍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未来,这一竞争激烈的薪资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
当前,机器人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企业间处于同一起跑线,没有技术积累的企业无法通过挖角等投机手段获取人才。机器人融合了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机械设计、材料科学等多领域技术,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极高。普通的工人、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根本无法胜任机器人相关的工作。
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的人才培养难度极大。这一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操作、编程、维修和设计等综合能力。传统的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这一新兴行业的需求。目前,国内仅有少数机构开展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的专业培训,其中“爱诺特”机构较为特殊。他们结合教育培训和机器人研发设计,拥有强大的师资和完善的实训系统。
那么,如何成为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呢?选择培训机构时要谨慎,选择有保障、实力强大的机构。积累技术基础知识是关键,不要轻易相信速成培训。根据爱诺特与固高科技联合总结的经验,机电、自动化、电气、计算机、机械等专业是理想的选择,这些专业提供了运动控制、计算机编程等知识结构。
除此之外,了解机器人产业和相关职业也是非常重要的。机器人不仅应用于工业和制造业,还广泛应用于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例如,自动售票机、安保机器人、新闻编辑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等。未来,机器人将与各产业高度融合,提升效率,创造更高价值。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如电气工程师、机械设计师、软件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工匠精神。
想要成为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这一高需求、高技能的职业,不仅需要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积累技术知识,还需要了解职业前景和行业趋势,做好充分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