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面介入艺术领域 是入侵还是共赢
在2022年4月的一次艺术创新中,一位设计美学博主巧妙地运用了AI绘图工具Disco Diffusion,以“星空下的向日葵花海”为灵感,生成了一系列融合梵高《星空》与《向日葵》风格的画作,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8月,AI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中赢得数字类别头奖,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五个国际艺术创作和图库平台因涉及“价值”和“版权”问题而下架了AI作品。
实际上,AI绘画早已进入公众视野。如今,广义上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经涉及到包括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在内的多种类型创作,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艺术创作、影视制作、新闻采编和企业流程等领域。作为可批量输出工具,AI创作软件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其艺术价值的评判和合理使用的问题也从未停止讨论。
争议的焦点在于,AI模拟生成的画作是否构成侵权?对于这个问题,业界的看法各异。许多创作者将AIGC视为辅助绘画的工具,但新兴AI作品也让一些艺术家感受到了威胁。关于AI作品是否具有与人类作品相当的艺术价值,能否将其与人类的创作放在同一平台竞争,业内专家多数持区分态度。
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白效咏认为,虽然AI可以展现高超的技法美,但在艺术领域更需要的是独到的意趣美。他强调,AI只是模仿和学习现存作品的能力强大,但无法创造独特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趣。数字经济专家林天强则从原理上解释了AI绘画的本质,他认为AI绘画是AIGC基于数据库和算法的输出,是程序的结果。专业人士可以识别出AI创作的痕迹,尽管它可能无限趋近于人脑,但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对于AI生成的绘画作品,也存在版权上的争议。首先是模仿人类艺术创作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其次是使用AI创作软件生成画作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但针对特定类型作品的批量生产行为应如何看待。现行《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版权的界定在AI创作方面仍存在模糊地带。多数AIGC开发者为了避免可能的版权纠纷,会规定输出内容不得商用。
对此,小冰公司CEO李笛认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艺术理念,而内容生产更像产业模式。他提到,AI的运算不仅仅是学习几张图片那么简单,AI在一些平台遭受抵制和版权纠纷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有人利用AI软件生成大量作品以谋求利益。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其“仿生性”的警惕也在增加,担心AI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可控”。但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AI创作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乐观派如林天强认为,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程序,人类可以随时终止它。
面对这一大势所趋的发展态势,创作者应如何与AI更好地合作呢?创作者需要保持对新兴技术的警觉和学习,理解并掌握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创作者应积极探索将AI技术融入自身创作的方式和方法,利用AI技术辅助创作过程,提升创作效率和品质。创作者也需要保持对版权问题的警觉,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避免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版权纠纷。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应保持对艺术理念的坚持和追求,不断创作出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作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送餐机器人到语音助手,AI已经无处不在。如今,AI已经不只是工具,更是人文艺术领域的一股新势力。中国美术馆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江对AI在创作领域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认为,AI生成的绘画和视频作品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我们应该正视AI的力量,合理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创作,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对于一些人担忧的AI会取代部分人的工作的观点,梁江认为艺术家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用超越AI的思维和创造力去开拓新的艺术领域。与此时代的进步意味着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对于人文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和从业者来说,如果因循守旧、缺乏创意,就有可能被AI淘汰。
国内知名CG画手的表态也说明了吸纳新技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画画应该学习好的部分,如果AI在绘画技巧上有出色的表现,那么画手应该积极吸收借鉴。AI不仅可以在创意领域辅助人类,更应该在程式化的内容产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应用文写作、批量处理图片文字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作为创作工具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它仍然无法单靠模拟技巧来取胜。人们对AI的担忧实际上是对创作主体性的重视。李笛以AI小冰为例,强调了虚拟人应该具备情商,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虚拟人的意义和情感是被人类赋予和丰富的,它的目的是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和硅基伙伴。这种理念为AI与人类创作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借鉴。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正视AI在人文艺术领域的应用,既要充分利用其优势,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与AI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