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智能机器人不只难在芯片,还有这些“卡脖子”难题
从古至今,机器人这一词汇早已根植于人们的想象中。最早,这一术语出现在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笔下,用以描绘虚构的机器人角色。随着时间的流转,到了1954年,美国发明家乔治·德沃尔首次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成功申请了专利,标志着机器人正式进入工业领域,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程。
近年来,机器人的发展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就在2017年10月26日,沙特授予机器人“索菲亚”国籍,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尽管质疑之声不断,但这无疑表明了现代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无可争议的是,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难以超越其在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地位。如今,机器人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载体,它们进入工厂、商场、饭店、交通枢纽、医疗和家居等各个场景,极大地提升了便捷性和高效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那么,什么是智能机器人呢?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是“智能”。在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后,智能机器人拥有了“思考”和“学习”的“大脑”,从而实现了自主认知和判断。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还需要具备感知能力、行动能力。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应该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执行等基本能力,这正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的体现。
与传统自动化机器人相比,智能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其借助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AI技术,使感官能力从“感觉”提升为“感知”;认知能力从被动的“调度知识”升级为主动的学习并“获取知识”;决策能力也从简单的“按照指令”转变为“自动决策”。只有真正具备人工智能技术,才能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机器人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而是实体的形式,需要落地。那些缺乏实体或行动能力的形式,如虚拟助手、在线客服、智能音箱等,并不属于智能机器人的范畴。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错综复杂,涉及多个领域,应用范围遍及制造业各个细分领域,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引入AI技术后,下游的系统集成变得尤为重要。其中,AI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操作系统,被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智能机器人在原有核心零部件的基础上,增加了AI系统作为整台机器人的“大脑”,为其赋予了更近似于人的感知、认知、决策和执行能力。
由于机器人结构的复杂性,AI系统需要与其他部件和零配件进行协同配合,以驱动这个精密的“庞然大物”。AI作为智能机器人产业核心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目前全球机器人市场依旧是四大巨头——库卡、发那科、abb以及安川的天下,这四大厂商占据了全球约60%的市场份额。但在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当下,中国力量正在崛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将更加繁荣和多元化。聚焦国内:服务机器人崭露头角,中国力量不容小觑
面对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严峻形势,中国厂商展现出独特的创新勇气。在AI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服务机器人成为突破重围的先锋力量,尤其是家用陪伴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以及商用机器人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引领了智能机器人的全新热潮。
这些服务机器人不同于工业、行业专用机器人的复杂操作,它们通过执行简单的任务展示了巨大的实用性。借助人脸识别、自然语音处理、语音合成等前沿AI技术,它们能够轻松实现问答、互动及教育等功能,为用户带来新奇、有趣的使用体验。如今,它们已经成为家庭、商场、交通枢纽、医院等场景的重要基础设施,极大地推动了智能机器人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
电商及物流巨头如阿里、京东等纷纷采用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分拣和配送,物流机器人的诞生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除此之外,医疗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形态层出不穷,不仅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更促进了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实践。
在工业领域,智能机器人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推动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然是首要任务。以新松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机器人厂商正积极挑战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将AI技术与机器人相融合,深耕各大工业及行业场景。
中国力量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智能机器人领域同样面临着“卡脖子”的难题。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统、精密减速器、传感器等仍受国外厂商制约。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必须摆正心态,消除浮躁。国内科技界虽然盛行“市场倒逼技术进步”的理念,但忽略核心技术的研发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回归人的需求,开发出真正有价值、有利于人的产品。我们还要沉下心来,专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聚焦AI算法、工业机器人等核心领域,依托国内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力求突破“卡脖子”难题。
简单来说,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境所困扰,必须脚踏实地,重拾本质。在工业领域,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中的重要工具,推动着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在消费领域,服务机器人也将找到最适合的形态,以人为本,为人带来便利和全新的体验。
机器人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AI技术的真正应用领域,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相信中国机器人产业会在未来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工业机器人
- 造智能机器人不只难在芯片,还有这些“卡脖子
- 圆满收官CeMAT - 铁木牛以机器人产品与技术推动数
- 迪拜世博会迎来中国国家馆日,优必选机器人展
- 海尔美的联手百度DuerOS,同推“会说话的家用电
- 埃斯顿:博时基金于3月3日调研我司
- 做“真有用”的机器人 猎户星空携手亚马逊云科
- 全球化战略再提速,霞智科技荣获IEC63327标准认证
- 机器人科技引领重构建筑业碧桂园迎来智能发展
- 消杀机器人、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化验机器人等
- 2020中国工博会机器人展凝心聚力持续助推机器人
- 大数据拯救地球环境的10种方式
- 在“5G”加持,人工智能、汽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
-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阿基米德点”
- 理查德·鲍德温:劳动力短缺正加速推进白领机器
- 英伟达证实将为中国开发改款“合规芯片”
- 山东机器人产业:一个机器人顶仨工人 还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