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市场潜力巨大 工业机器人是重要突破口
智能时代,真正变革的是什么?是人,是科技的力量。近期,人工智能领域因alphago和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备受瞩目。过去被视为遥不可及、仅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这场人机大战不仅展示了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让人们惊叹于机器人领域的无限潜力。
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在崛起。究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2025”、“工业4.0”有何关联?可以说,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是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工业4.0”的基石。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而互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模式中的应用则是其充分条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在2014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产业升级需求日益迫切,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速将达到惊人的20%~25%。虽然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成就令人瞩目。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服务机器人,如养老助残、救灾救援、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机器人已经开始示范应用,而家用服务机器人如清洁机器人、两轮自平衡车和模型无人机等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预计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更是将达到惊人的80万台。到了2025年,销量和保有量将进一步增长,分别有望达到26万台和180万台。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锁定发展的重点。与机器人相关的新兴产业,如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虽然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新一代机器人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核心。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我们需要实现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开发及批量生产,并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搬运、喷涂、加工、装配、检测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我们要重点开发针对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机器人,同时积极研发医疗康复、空间、救援等特种机器人。
我们还要关注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特别是能够满足智能制造需求、适应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的新一代机器人。在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我们也要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技术难题,开发高精度传感器等产品。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产业基金的助推也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机器人产业是集机械、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强大的产业技术引领作用。其研发、制造和应用不仅能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还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器人在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关键性的带动作用。深入了解相关部门正在以产业基金方式扶持机器人行业发展后,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种创新财政投入的策略,更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实践。旨在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实质性推动机器人产业在扩大市场消费和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的蓬勃发展。
这一重大举措的出台,对于行业内外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业界权威人士分析,设立产业基金不仅能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更可以通过规范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领域,搭建起科学研究与市场导向之间的桥梁,为机器人产业营造持久而充满生机的发展环境。此举有望促进机器人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包括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进行前瞻性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的公开表态,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指南明确了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并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等,旨在为企业提供清晰的参考路径。
面对国外机器人厂商的强势竞争和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一些国际巨头已经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纷纷加大投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机器人销售的增长率将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仍待提升,尤其是在高精度机器人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国内企业正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努力研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的扶持和市场的推动下,行业内外正共同努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转型、提升科技水平和民生福祉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浪潮与战略转型
中国机器人行业尽管起步晚,但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沈阳的先锋——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科研院所的机器人研究室起步,探索这一前沿领域。尽管是国内行业的领军者,新松公司仍被视为一家机器人工程公司,而非本体生产企业。其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本体仅限于自动牵引车(AGV)等少数品种,大量零部件甚至部分机器人整机仍依赖进口。对此,业内人士评价,中国国产机器人的总体水平与国际相比至少落后30至50年。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并非停滞不前。一些企业如上海新时达和南京埃斯顿等,正积极寻求技术突破。上海新时达,原本专注于电梯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现在通过并购德国新格林纳公司以及深圳众为兴,迅速增强自身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南京埃斯顿和安徽埃夫特公司则通过与院士工作站合作,积极引进海归人才,以期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
尽管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仍然存在,但这些公司的销售额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业界专家指出,机器人是未来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被誉为“制造业上的明珠”。但发展这一新兴产业不能盲目跟风。部门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同时强调质量和效益的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家在进入智能制造领域前做好充分的市场分析。
业内专家警告,不能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当年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导致了产能过剩和产业危机。在发展智能制造时,必须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避免简单模仿和重复建设。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